从凤凰网的视频可以看出,施工方在前面三公里就开始文字提示前方施工,然后前面两公里开始限速提示,逐步从120限速到了60。驾驶员在这一段时间完全没有观察,错过了减速接管的最佳时间,葬送了自己和好友。那么为什么家属和网友要把责任归咎于小米汽车呢?

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驾驶员在长达三公里一直有限速提示的路段居然没有及时接管车辆,这可能就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你说这到底是因为分心玩手机呢,还是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其实说到底,这都是对“人机共驾”没搞明白。现在所有车企的“智能驾驶”功能,人家都说得很清楚,那只是“辅助驾驶”,它本质上就是个“工具”,可不是真正的“司机”!激光雷达、摄像头还有算法模型,它们能识别限速标识,可就是没法像人一样对复杂路况做出全面的判断。系统能发出警示音,但是也没办法强制驾驶员握住方向盘呀!这次事故让咱们看到了一个挺残酷的现实:技术越是先进,人就越容易有“自动化偏见”,老把机器想得啥都行,自己的责任倒不管了,就在旁边看着!

现在的车企在宣传的时候,老是说些若隐若现的“自动驾驶”的话。但是看看用户手册里,那密密麻麻全是风险提示!这反差也太大了吧!像什么“一键贴边泊车”“无保护左转”这些炫酷的功能,都是营销的噱头,而安全警示呢,却被压缩成屏幕上小小的一行字,还得您手动去点击“同意”。这时候啊,技术的伦理天平早就歪了!消费者可得清醒清醒,要知道智能驾驶的最终目标可不是搞出个“没人参与的驾驶”,而是用技术来降低人为失误的可能性。您要是把生命安全完完全全交给算法,那就是对生命太不重视啦!

像小米这些造车新势力啊,他们面临的那些质疑,说到底就是工业逻辑和互联网思维在打架。传统车企呢,人家讲究的是以“安全冗余”为核心的设计理念,看重机械结构是不是可靠,碰撞溃缩得精算得准准的,逃生通道也得有足够的冗余设计。可新势力就不一样啦,他们更喜欢用软件去定义硬件,把“OTA 升级”“场景算法”当成宝贝似的。这两种做法本来没啥绝对的好坏之分,但是啊,一旦资本裹着的“造车运动”变了味儿,成了“流量竞赛”,那安全很可能就成了商业野心的牺牲品了!

三个年轻女孩的悲剧,最后都指向了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问题:在如今这个技术变得越来越快的时代,人类到底怎样才能保住对生命的主导权呢?答案可能就在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朴素想法里:就算智能驾驶系统再厉害,它也比不上人类对风险那种直觉的判断;就算法律框架再精密,它也不能代替每个人对方向盘的那份敬畏。对于开车的人来说,一定得记住,“辅助驾驶”可不是啥“免责的护身符”。当你握住方向盘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把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放到了责任的中心。系统发出警示声音的时候,每次去接管操作,每次确认导航的提示,还有在弯道前每次提前踩的刹车,这都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这个事故应该成为让技术进化的催化剂。咱就说,能不能开发那种“人机共驾”的动态责任分配系统?能不能在监测到驾驶员一直分心的时候,强制让智驾模式退出?能不能通过车身结构的创新,把碰撞之后的逃生概率给提上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决定一家车企到底是真正着眼长远的“长期主义者”,还是就想在风口上捞一把的“投机客”。

小米SU7事故的调查结果,最后肯定得靠数据黑匣子解码才能搞清楚。不过啊,比起认定谁该负责,整个社会重新衡量一下技术和人性,这才更重要呢!智能驾驶本来是好事,可它的目标绝不是让人在车里只顾着刷手机、睡觉,甚至连怎么开车都忘了。技术应该是保护生命的盾牌,可不能变成让人放松警惕的幌子。车企别再瞎吹什么“自动驾驶”的美梦了,消费者也别盲目相信机器,监管的人呢,得用更严格的标准去检查每一行代码、每一块钢板。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对得起那些在公路上出事的人。不是靠愤怒地骂街,而是靠实实在在理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