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40年前的欠条,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见证了一位老人的高尚品德和我军的诚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郭建英的山西男子,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动借给八路军1100万法币,从此成为了这张欠条的持有者。
抗战时期,我国经济落后,又遭受日军的疯狂掠夺,八路军的各项物质十分缺乏。为了作战,有时候实在没办法了,才会向老百姓开口,借一些粮食暂时缓解压力。而八路军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之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不管是借钱还是借物,八路军都是打下欠条,写明所借之物,以及还款日期,借款人的名字、公章等等。
然而,这张欠条被遗忘了许多年,在岁月的长河里被封存起来,直到40年后,老人翻出了这张发黄的纸条。此时,他家庭贫困,妻子生病,日子实在困难,他想起了这张欠条,试图去兑现。
郭老汉找到当地政府,表达了来意,工作人员十分重视,请了专家进行核实真伪。随后经过考证,老人手中这张欠条是真实的,确实是八路军在抗日时所立的。当地政府结合抗战时期法郎的购买力,结果现在的经济折算,该给老人兑6万元。但老人家庭困难,又积极为抗日做了贡献,为了奖励,政府又多给了2万补贴。
拿到钱后,老人很感动。他感叹说道:没想到一张40年前的欠条,还能兑现。也体现了我军的诚信和军民鱼水情。抗战时期,我军坚持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将百姓看作最亲密的伙伴,深得民心。这样的精神是永恒的,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郭建英老人是一个普通的山西农民,他生于民国时期,成长于战乱年代,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和。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手中的积蓄借给了八路军,帮助抗日。这是十分可贵的精神。在当时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老百姓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承担了很多的责任,这份爱和信仰不止是表现在当时,更是历久弥新,发扬光大。这张欠条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艰苦和困难,并没有阻挡人们的善念和慷慨。虽然现在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温度。
对于郭建英老人来说,这张欠条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却承载着太多的记忆。这张欠条,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美好与艰辛,也见证了人民的担当和民族的凝聚力。它虽然只是一张纸片,但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却是无法用钱、无法用物品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