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砚钧秋
编辑 |砚钧秋
前言
红灯停、绿灯行,行人靠右走,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们对交通规则早已熟稔于心,甚至可以说成了本能,那么在古代,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交警,古人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吗?
古代的交通工具
尽管现代交通规则已经相当完备,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古代先人的智慧,他们在交通规则上的创新,尽管没有现代这么完善,却也值得我们尊敬,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古代的惩罚措施也是各具特色。
提到古代的交通工具,人们或许首先想到的是轿子和车马,然而,实际上,古人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形式各异。
古人制定的交通规则,不仅适用于行人,同样也适用于各种交通工具,例如,超载和超速是交通规则中的明文禁止行为,一旦违反,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那么,古代到底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在我国,车辆的发明与使用历史悠久,早在黄帝时期,车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并且与轩辕氏这个称号紧密相连,轩辕氏所代表的古代高大气派的车,“轩”指的是一种前顶较高且有帐幕的车,“辕”则是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在那个时期,“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已经诞生。
在商朝时期,车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到了商末周初,四马驾车的情景已经开始出现。那时,两匹马拉的车称为“骈”,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而四匹马拉的车则被称作“驷”。
《诗经·大雅·烝民》中描绘了四匹雄壮的公马拉着一辆高大马车,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1980年,秦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西侧进行普查时,偶然发现一个金制马络头构件,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铜车马虽然只有实际尺寸的一半,但造型逼真、结构精巧,四匹铜马并驾齐驱,眼神犀利、耳朵耸立,鬓毛和系缨如丝般细致,仿佛随风摇曳。
其中,二号铜车马车厢呈“凸”字形,前室较窄小,供驾车人乘坐;后室宽敞,后室配有篷盖,车厢外绘有各种彩绘图案,彰显出其豪华、典雅、明快的气质。
这些马车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古代仅限于皇帝、皇后、太子等贵胄之人乘坐。
在晋朝时期,羊车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一时,与之相关的典故层出不穷,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羊车望幸”。
据《晋书·后妃传》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在平定天下、统一三国之后,逐渐沉湎于声色之中,对政事的兴趣大减。
面对后宫佳丽如云的美景,他时常苦恼于该宠幸哪位妃子,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骑着羊车在后宫闲逛,任由羊儿自由选择停靠在哪个妃子的门前,这便是“羊车望幸”的由来。
为了吸引司马炎的注意,后宫的妃子们纷纷施展浑身解数,她们发现羊儿们偏爱嫩草和咸味,便想出了在门上插竹枝、洒盐水等妙计,以期将羊儿引到自己的门前。
“羊车望幸”不仅反映了当时后宫激烈的争宠现象,还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复杂。
古代的道路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旅行绝非易事,对平民百姓而言,走到县城已是一大挑战。
而古代的帝王更是需要准备车夫、马匹,还要派人运送粮食和牲口,这无疑是一场盛大的旅程。
当时的道路状况与今日截然不同,我们梦想的沥青铺路在那时是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代,甚至连水泥都未曾出现,那么这些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呢?
通常,人们会选择山间的小路,这些路无需刻意修建,只要经常有人行走,自然就会形成道路。
然而,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道路并不存在,或者并不适合行走,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旅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倘若如果遇到阻挡前路的巍峨大山,开山凿路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历史上,五丁开山拉金牛的佳话便是有力的证明。
在古代那个没有高速公路的时代,道路的珍贵程度就如同宝藏一般,在那个手工业为主导的时代,开辟一条可供车马通行的道路,无疑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面对如此艰难的道路开辟任务,聪明的人们自然会寻找出奇制胜的方法。
传说中的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为了消灭蜀国,就面临了这样一个难题:险峻的地势和难以行军的问题,然而,他巧妙地想出了一条计策,制作了五头石牛,并每日放置一堆金子,以此引诱贪心之人挖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谚语并非空穴来风。
看完诙谐的“五丁开山”,你或许会认为开山是唯一的办法,但实际上,水路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据史书记载,晋惠公在遭遇连年灾荒后,厚着脸皮向他的姐夫秦穆公求助,希望购买粮食。
秦穆公虽然对晋惠公反悔割地一事心存不满,但出于对晋国百姓的同情,还是决定伸出援手,于是,秦国派出大量船只,从陕西凤翔出发,沿着渭水、黄河、汾河,一直抵达山西。
然而,第二年秦国也遭遇了灾荒,请求晋国出售粮食,晋惠公不但没有感恩,反而图谋趁机攻打秦国。结果,他被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在韩原展开激战。
晋惠公的战车陷入淤泥中无法脱身,最终被俘,这就是“泛舟之役”的故事。
古代的交通规则
当我们回溯古代的交通工具与道路,那个时代的交通规则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古人是如何在这条历史长河中驾驭自己的步伐呢?
在先秦时期,行人的行走规则在《礼记·王制》中有着明确的规定,那时,男子走在右边,女子走在左边,而车则行走在中间,由此可见,古人在道路的分配上已经有了相当的考究。
在古代,由于人口稀少,交通问题并不突出,人们只需几位“交通管理员”维持秩序,或者让自家随从进行疏导即可。
然而,到了唐朝,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城市人口众多,进出城门的人、车、牲口拥挤不堪,仅靠“交通管理员”的疏导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唐太宗对此深感忧虑。
宰相马周提出了“来左去右”的规定,这一规定大大提高了人们进出城门的通行效率。
此外,唐太宗还颁布了“道路交通法规”,要求人们在行路时,要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一规则对形成良好的行路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古人有一套相应的惩罚措施——违反者将被责打屁股。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唐律疏议·杂律》中的“违令”条明确指出,若有禁制之令,如仪制令中的“行路时,卑贱者应避尊贵者,离开时应为尊贵者让道”等规定,这些“令有禁制,律无罪名”的违令行为,将会受到笞五十的处罚。
如果你在街道小巷中快马驾车,违反了诸如“贱避贵”等交通规则,那么你可能会遭受竹板或荆条抽背50次的惩罚。
在当时的律令下,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会网开一面。比如因公文传递、求医治病、缉拿罪犯等原因不得已违反交通规则,也可以免于刑罚。
除了这些,驾驶马车还需要“考证”!就像春秋时期的晏子赏识了一位马车夫一样,驾马车和开汽车一样,都需要“持证上岗”,不过古人对马车夫的技术要求可是相当严格的,如果他们技术不过关,就会被撤销驾驶资格,罚四年徭役并处罚金。
结论
在上千年前的中国,行人和车辆必须按礼仪进行交通,人们需要左右看,快速操控车辆,避让对方,这种繁琐的行车礼仪令人称奇,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尊重和谦让的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