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班婕妤:16岁入宫专宠14年从繁华走向萧瑟,最终却活成了传奇

韦韦聊历史 2023-01-14 01:20:04

  

清代第一代词人纳兰性德曾在《木兰花·拟古决绝词》里写下了一句非常经典且著名的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此千古名句的主人公源自一个传奇女人,她就是汉成帝曾经的宠妃班婕妤。班婕妤才华与美貌绝世,她16岁入宫被皇帝专宠14年,后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人生就此从繁华走向萧瑟。

在“女子无才便德”的男权社会里,会做诗的班婕妤终究抵不过会飞舞的色艺俱佳的赵飞燕,班婕妤熠熠闪光的才华在美女如云的皇帝后宫里显得苍白而无力。

失宠后的班婕妤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很多都散佚了,现存世仅3篇《自伤赋》《捣素赋》《团扇歌》,其中《团扇歌》最为有名。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在2000年前的长信宫里,班婕妤回望自己薄命的人生,不觉发出了一声哀叹,这首著名的“长信宫怨”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她像齐纨素一样绝美无瑕,被选入宫后仍光彩夺目,然而炎热的夏日终究不能常驻,自己的青春美貌也会随时光流逝,故以被丢弃的团扇来比喻被人遗弃而幽居冷宫,这其实就是古代后宫女子悲惨命运的缩影!

然而,班婕妤终究不是自怨自艾、见识浅薄的寻常女子,而是一个玲珑剔透、极有悟性的才女,她在看清生活与爱情的真相之后成了人间清醒,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她的一生被看作是古代后宫女子生命历程的标本,相貌俊美,贤德有口皆碑,聪明过人,才华出类拔萃,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三国才子曹植赞她“有德有言,实惟班婕”,她还是古代妇德楷模,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女人”。

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也是风景。

生活的曲折与历练,恰是涅槃重生、羽化成蝶的契机,如此成就了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个体,这就是千古传奇女子班婕妤震撼人心的非凡魅力。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伤害,然后无所畏惧地长大。人的一生,不过是匆匆过客,放下既是成全了他人,更是成就了自己!

一、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辞辇谏王留佳话,分寸背后格局满满

  公元前48年,班婕妤出生于声名显赫的汉代班家,可谓出身名门,她是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她还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东汉军事家班超、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的姑奶奶。

班况在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因此班况是一代骁勇善战的沙场将军,以军功立身齐家。然而他的几个孩子却个个成了“学霸”,儿子班伯、班斿、班雉都以学行闻名,女儿班婕妤同样如此!

班婕妤自幼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从不读死书,凡事信手拈来,皆是道理,极富辩才。西晋史学家博玄赞她“履正修文”,即躬行正道、加强文治。

历史上为何没有班婕妤闺名的记载呢?因为确实是不可考了,她名为“婕妤”其实是汉宫中妃嫔的一种职称。

汉宫妃嫔从上到下一共分为14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而从排位看,班婕妤地位还是较高的。

她16岁被选入后宫,初为少使,因美貌聪颖,知书达理,气质高贵,美貌与才华双绝,深深吸引了汉成帝,为此对她专宠,不久就被封为婕妤,因此史称班婕妤。

每个女人都渴望被爱情所眷顾,也都渴望被丈夫宠爱与呵护,班婕妤同样如此。

然而,她虽得到了丈夫的无限宠爱,却时刻保持人间清醒,不成为傻白甜,也不成为恋爱脑,更不会成为智商为0的傻女人,而是极有分寸感与界限感,这正是身为才女难能可贵的非凡之处!

常言,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被宠爱的总人总是无所顾忌。但班婕妤不会如此!

(班姬辞辇)

班婕妤在入宫前,汉成帝宠爱许皇后,许皇后是汉宣帝第一任皇后许平君的侄女。许皇后出身名门,色艺俱佳,犹擅文章,这一点与班婕妤很像,而班婕妤入宫后,就被汉成帝专宠了,但她从不恃宠生娇,反与许皇后相处颇为融洽。

这就是班婕妤智慧的为人处世。不仅如此,她在自身言行方面颇能自重谨慎,拥有良好美德。在《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里都记载了“班妃辞辇”的著名典故。

汉成帝特别宠爱班婕妤,无论走哪里都让她同行,寸步不离,如胶似漆,为能让她常伴自己左右,特地造了一辆大车让她与自己同行。

这对于一般妃嫔而言,皇帝相邀同车出游,绝对是一种莫大的荣宠而忘乎所以。然而,班婕妤却极为冷静,反而引经据典推辞:

  “观古图画,贤圣之君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仍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

也就是说:陛下,您是圣贤之君,我可不能坏了您的名声。班婕妤这样推辞皇帝好意,无疑需要胆识的,但汉成帝还算明理,就此作罢。

(汉成帝)

其实,班婕妤的此番之言,的确极为高妙。

我们说班婕妤极具辩才,确实当之无愧。她一是没有直接拒绝皇帝,这对固宠有益;二是借君臣之礼劝谏皇帝亲近大臣,以做一位好皇帝;三是有意识地避嫌以防止他人嫉妒或落下把柄。

因此,多读书,读好书,通情达理,博古通今,好处就在此凸显了。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就是一碗对女子毒害最深的毒鸡汤!

谦卑是一种智慧,做人切记低调与谦卑。荣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适可而止不过分,方为智慧;低调处理不张扬,是为学问。

因此当皇太后王政君(即班婕妤婆婆,王莽姑姑)听说这件事后,对班婕妤夸赞不已:“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樊姬是战国时期楚庄王的王后,曾帮助楚庄王跻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庄王当时玩物丧志,醉心打猎,于是樊姬不食兽肉以此打动楚庄王,楚庄王从此改过自新。

(王政君)

而老太后王政君将班婕妤与樊姬相提并论,可见在当时是对班婕妤的一种极高的赞誉了。

可以说,班婕妤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方面修养甚高,为人又很自律,才德高有格局,时刻提醒自己忹皇帝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如此足以使汉成帝成为一代明君。

然而,汉成帝终究不是楚庄王,他的本性就是一位声色犬马的昏君,尤其在赵飞燕姐妹入宫之后,更是将浑浑噩噩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不管有多厉害,都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班婕妤叫不醒汉成帝,汉成帝一心贪恋酒色,罔顾政事,哪里听得进去班妃之言?

班婕妤的才能与智慧,终是错付了!可惜,可叹!

二、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女人:才辩超群身正不怕影斜,境遇背后显境界

班婕妤与汉成帝的确度地了一段恩爱时光长达14年之久。班婕妤为汉成帝生了一个儿子,但不幸的是孩子几个月大就夭折在襁褓中了。

班婕妤悲痛欲绝,此后再没有生育。

然而,汉成帝对于处于丧子之痛的班婕妤,没有丝毫安慰,反而对她十分冷漠。因为这时汉宫来了赵飞燕姐妹,一个色艺俱佳,一个媚骨天成,汉成帝被迷得神魂颠倒,整天与两人厮混在一起,哪里还记得曾与自己恩恩爱爱的班婕妤呢?

汉成帝天生贪色,喜新厌旧,从许皇后到班婕妤,再到赵飞燕姐妹,色衰而爱驰仿佛成了历代后宫女子的最终宿命,汉成帝将许皇后与班婕妤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赵氏姐妹)

后来许多大臣便剑指许皇后要求“重整后宫”,许皇后却没有迅速应对,被废冷宫。

而聪明的班婕妤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反而将自己的贴身侍女李平送给汉成帝,侍女得宠幸后被封为婕妤。让汉成帝认为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也不过如此。

不得不说,班婕妤此举高明。你大臣说皇帝无子嗣,罪在后宫,那我就把侍女献给皇帝生儿子,这总可以了吧。你们又说后宫花销大,那我就裁减侍女减少开支。

只要班婕妤肯斗,她的脑子是非常够用的。

班婕妤可谓要才华有才华,要脑子有脑子,要德行有德行,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女人”!

然而,会写诗的班婕妤,终究敌不过会飞舞的赵飞燕。

赵飞燕美貌绝伦、色艺俱佳;赵合德肌肤如雪,天生媚骨,这对汉成帝极具诱惑力。因此姐妹俩一入宫就宠冠后宫,得到了更高的权力与地位,就趁机向皇帝进谗言,想一箭双雕除掉班婕妤与许皇后。

公元前18年,赵飞燕诬告许皇后、班婕妤行巫蛊之术,骗取皇帝欢心,并诅咒后宫,许皇后因此被废,后背负罪名自尽。然而在审班婕妤时,她却一句也不说。

汉成帝觉得很奇怪,就亲自审问班婕妤,班婕妤义正辞严,毫无惧色回答: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意思就是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平日修身养性尚得不到福分,难道走歪门邪道就有指望了吗?如果鬼神有知,决不会接受不忠于皇上的诅咒;假如鬼神无知,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不屑做此勾当之事!

由此可见,班婕妤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辩才太强大!她凭淡定自苦的一番话,轻松地躲过一场劫难,甚至救了自己一命,她不像许皇后那样任人宰割糊里糊涂被冤死!

汉成帝对班婕妤非但没治罪,还“怜悯之,赐黄金百斤”,可见一个人拥有出色的辩才有多重要!

班婕妤此次幸免于难,但她能次次躲过赵氏姐妹的毒手吗?她是非常智慧的女子,眼见赵飞燕姐妹在宫中势力日盛,恐久见危,而汉成帝又无法保护她时,她必须另想办法了。

她已成为"秋后团扇",和汉成帝14年恩爱已如昨日云烟,他保护不了她。她即便再美貌多才也改变不了他庸俗好色的本性,现在的她只想避开赵氏姐妹风头。

而偌大一个皇宫,能给她一片安宁天空的,就只有那位慈祥的老人-皇太后王政君了。

于是她向皇帝提出到长信宫去侍奉老太后,汉成帝同意。班婕妤这种“退身避祸”之法不是一般女子所能想到做到的,为此30出头的她深居长信宫,与汉成帝、赵氏姐妹几乎不再谋面。

(长信宫灯:漫漫长夜)

毕竟,在太后身边居住,不仅帮皇帝尽孝道,更关键的是生命无虞,因为没有了与赵氏姐妹的明争暗斗,生活单纯很多,再说太后一直喜欢她,可以说是她最好的归宿。

班婕妤“以退为进”之做法,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智慧。即便以她聪明才智不一定败给赵氏姐姐,但又何必要斗得两败俱伤呢?

常言,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宁与智者争高下,不与愚者论长短。班婕妤的不屑,更见其智慧的傲骨。

从此,每天长信宫的门一打开,班婕妤便开始了一天繁重的清扫工作,她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打地,生活刻板而单调,但身体的劳累总好过内心担惊受怕的痛苦煎熬。

  如此,他年轻的生命与年华,就这样默默地在时间的流里慢慢消逝着......

三、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长信宫里的孤居岁月,失宠背后满才华

  此时,失宠的班婕妤退居长信宫,没有了与赵氏姐妹争斗的烦恼,然而深宫寂寥,冷月冥冥,度日如年,她感觉自己像被遗弃的秋后团扇,别有一番孤独寂寞的滋味在心头!

她唯有作诗赋以慰藉心绪,并触景生情,借以度过漫漫光阴,她以团扇为喻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团扇诗》,其中“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令人甚感凄悲。

她虽然失宠了,但此时她创作激情高涨达到了高峰,她做的诗赋数量多,但大多散佚,只存世三首,除《团扇诗》外还有《自伤赋》《捣素赋》。她的辞赋多是闺怨,写尽薄命女子的怨情,可谓,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入宫门深似海,如果当初班婕妤未入宫,她的人生想必会是别样的精彩!

四、无意做第二个陈阿娇,绵里藏针铭醒自己:放开执念,随缘即最好

  班婕妤在长信深宫呆了近10年,原以为会老死深宫,没想到却出现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公元前7年,年仅44岁的汉成帝,突然死于未央宫,如此坏事做尽的赵氏姐妹迎来了人生覆灭之际而被迫自尽。但此时班婕妤却做了一件惊人之举,请求去守汉成帝陵墓以终其一生。

从此她每天陪着石人石马,孤单地度过了落寞晚年。山泉之下,青灯古佛,更多几许寂寞与无望。9年后,一代才女班婕妤病逝,葬于汉成帝陵中,终年50岁。

班婕妤在生命终结前,仍然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职责,尽管汉成帝移宠赵氏姐妹,与她恩断义绝,她仍然为丈夫守陵,这种行为足以令她成为古代女子楷模。

班婕妤一生颇为传奇,她智慧懂进退,聪明有才华,得宠不争,失宠不妒,遇事不急,有冤不怨等,如此被书香浸养的女子果然与众不同,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女子”,果然名不虚传!

班婕妤与赵飞燕就是两个极端,虽然会写诗的敌不过会飞舞的,但一个以诗名才华流芳千古,成为女子楷模;一个却以妖媚惑主遗臭万年,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与美妙动人的。

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该来的自会来,会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即是最好的生活!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这,2000多年前的才女班婕妤早已领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0 阅读: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