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偏爱娶13、14岁少女?三大“现实”原因,扎心又震撼

历史五千年故事汇 2024-11-18 17:07:31

如今,许多新时代的独立女性选择晚婚晚育。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没人能强迫她们结婚生子。然而,在古代,女孩却常常在十三四岁便结婚生育,甚至有些年龄更小。比如,汉昭帝8岁即位,12岁便在大臣的推动下娶了仅6岁的上官皇后。如今,这样的婚姻在社会中绝对不可接受,但在古代,这样的婚姻却是司空见惯,几乎成了常态。为何古代与现代在婚姻观念上差距如此之大?

当三大原因曝光后,网友纷纷表示“扎心又现实”。

那么,这些“奇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女性地位低,婚姻被视为“交易”

众所周知,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自古以来便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直到今天,这一观念依旧存在,而女性始终没有冠姓权。虽然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诸如冠姓权等陋习才逐渐得到改善,但在古代,女孩们连这些基本权利也未曾享有。更糟糕的是,由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女性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若家境富裕,或许能请个私塾先生,但她们接受的知识仅限于“三从四德”之类的女性教条。

古代女性往往被看作是“赔钱货”。反正迟早是要嫁人的,干脆早点嫁出去,既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也有可能借嫁妆为家里解困。婚姻成了家族的一种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人”,本质上与商业交易毫无二致。时间久了,女性的婚龄越来越低,地位越来越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即便是贵族和皇家女性,也难逃这一命运。为了国家利益,皇室女性往往要承担和亲的重任。比如,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尽管唐朝强盛,外敌不构成威胁,但男权社会宁愿选择和亲这种“低成本”手段,避免动刀兵。昭君出塞等历史事件,展示了女性被视作政治工具,早早就被安排婚嫁。

不仅如此,民间女子有时也面临“选秀”困境。即使心中有意中人,若条件允许,她们依然得接受选拔,成为皇宫中的“人才”。古人常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女性往往被视为生育工具。一旦结婚,她们的唯一任务就是为家族延续血脉,若未能及时生育后嗣,她们的社会地位就会进一步下降。

二、适婚不结婚,家人也要受罚

你可能难以想象,古代适婚不结婚竟然是违法的!而且,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追责,还可能牵连到全家。为了保证婚姻的顺利进行,媒人这一职业在古代成为了重要的中介角色。无论男女是否心仪,婚姻中必定要有媒人出面。如果到了适婚年龄还未结婚,家人就该为此负责。

一些朝代甚至有法律规定,女性达到适婚年龄未结婚,家人就会受到惩罚。比如,在宋朝,女子15岁不嫁,就会惹来家人受罚的后果。《宋书·周郎传》中明确提到:“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如果家人不为女孩安排婚姻,官府很快就会介入。甚至,有些地方的政府会强制为未婚女子找配偶,确保每个人都有配偶。对于贫苦家庭的女孩来说,未婚就可能面临被卖到富贵人家当妾,或是沦为贫苦家庭的劳力,度过一生的辛苦岁月。

三、担忧女子早逝,国家重视生育

在古代,社会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瘟疫、战乱、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古人平均寿命仅有40岁左右,婚姻和生育的年龄自然较早。如果到了二三十岁才结婚生育,可能错过了最佳的生育期,万一早逝,未能传宗接代则遗憾终生。

因此,古代社会形成了早婚早育的风气,政府也非常重视人口的增长。为了避免出现“女子早夭”影响人口增长的情况,政府鼓励早婚生子。从宏观角度看,国家维持人口增长的需求促使了适婚年龄的提前,确保国家劳动力充足。毕竟,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劳动力就是最大的财富,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此外,古代的生育技术远不如现代。女性到了年纪较大的时候,生产风险极高。为了确保能够顺利生育,女性早婚早育成了必要的选择。

结语

从以上三大原因可以看出,古代女性早婚并非出于个人选择,而是社会和历史背景的结果。尽管这些陋习在现代逐渐得以改善,但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束缚依然影响着许多女性的生活。希望社会能够变得更加公平,让女性不再成为“生育工具”。婚姻不应是强迫的选择,而应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共同承诺,真正成为女性自主选择、平等尊重的关系。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