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画罗汉图

秦保 2024-12-11 05:45:18

尺寸:126×61.5cm

设色绢本

立轴

款识:第三名迦诺跋厘堕阇尊者,六百眷属住东胜神洲。时大元至正五年乙酉岁二月卯朔十九日甲戍吉。

著录

出版:《The Arts of China》by Hugo Munsterberg.Printed in Japan,1972

是幅落款大元至正五年(1345),属元代末年的佛教绘画,不同于同时代的文人画,它深受画院风格影响,多为工匠画,画技与独乐寺壁画中的罗汉有一比。

元统治者重视佛教,尤其尊崇信奉密宗的西藏喇嘛教。元朝重视释氏画的创作,在宫中设“梵像提举司”,列释氏画为画工十三科之先。喇嘛教流行,带来密宗画的创制。主要以题材之变化求笔墨之意趣,情感表现性强而宗教象征性弱。

元代佛教书画亦受时代书风的影响,也体现出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互相渗透融汇的特点,追求清空灵透、高雅绝尘的风韵境界,实则是与禅境相通。以独乐寺壁画为最典型的例子。罗汉画在南宋时期已深得士大夫喜爱,且成为道释画科中的主要画题。

其画风主要有几个系统:属于文人画者,多半以白描笔法画之,李公麟之流;属禅余画风者,每好以水墨表现之;属职业画工系统者,则呈现富丽多彩。元代罗汉画除了继承南宋画风之外,尚有融和各系统之趋势。元代因喇嘛教兴起,影响了罗汉面貌造形,于是一些尊者呈现「西天梵相」,这是自贯休创意罗汉相以来,另一种「胡貌梵相」的兴起。元代的罗汉造形均属人间相,而密教喇嘛及西域高僧的来华,遂使罗汉面貌呈现出西天梵相的影子(印度人的摸样)。人物造型生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坐像端严整肃,若渊停岳峙,显示出一代高僧风范。面目表情的刻画上,着重揭示佛弟子开悟后宁静、淡泊的心态。造型有唐意,笔法古拙,颜色鲜艳。头上无冠少许发,高鼻大耳,身着长僧袍,外罩水田衣,足趿僧鞋,手持如意。线条运笔相当流畅,有简洁净雅的韵味。人物五官手足以细瘦而轻淡的描线,衣服褶纹则笔致较为粗重而浓厚,全身并施以薄薄的晕染。给人以一股沉郁之感。

十六罗汉,主要依据唐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他们是:一宾度啰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距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画的是第三罗汉。

0 阅读:0

秦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