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突然不香了。
在顺义区的一家宜家,进门之前,记者看到门店入口的客流统计显示,上午10点有273人进店,下午1点只有85人进店,晚上6点更是只有45人。
而在三元桥的一家宜家,整个下午的客流量也寥寥无几。在没有疫情的时候,该门店的客流量通常以每小时上百人为单位计算。
由于消费者需求减弱,宜家的餐厅、咖啡馆等场所人满为患的情况也已不复存在。
作为世界知名的家居零售巨头,宜家的现状着实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它曾一度凭借着超低的价格和“瑞典设计”吸引着众多消费者。
时间倒回到十年前,那是宜家在中国市场的高光时刻。
据公开数据,2012年到2018年这七年时间,中国一直是宜家最大的市场,其中2013年更是成为宜家全球销售额第一的市场。
在北京,这家来自瑞典的家居巨头也曾掀起了“逛宜家”的热潮。
那时候,只要想进去逛一逛,排队都是常态。甚至有人为了进店,不惜提前一天就在店外排队,由此也催生出了代购、黄牛等新兴职业。
在北京的某宜家,记者在周末采访时发现,虽然门店里的人并不多,但停车场基本是停满了车。
在购物过程中,很多顾客都会将购买的商品放在临时搭建的摊位上,并在购物车里装上满满当当的“战利品”,然后拿着小推车去收银处结账。
一位代购告诉记者,在2018年的时候,她每天能卖出十几套家具,收益颇丰。
当时,“宜家”还被誉为是“年轻人的第一张信用卡”。
不过,如今的宜家门店里却鲜有年轻人的身影。在三元桥这家宜家的餐厅里,大部分用餐的都是一家人或同事聚餐。
而在顺义区这家宜家的餐厅里,当记者询问服务员一份“肉丸子”的价格时,对方回答说:“最小的份量要69元。”
这让记者不禁感叹:“果然还是以前更划算。”
事实上,随着消费升级以及疫情的影响,近年来家居、餐饮等行业都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弱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愿意花钱买更有性价比的产品。
比如,曾经的“网红”菜品“血腥炸鸡”现在已经难觅踪影,而曾经的常青树——瑞典肉丸,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而从去年开始,宜家开始调整其产品线,砍掉了一些低价产品,增加了更多中高端产品。
与此同时,宜家的会员机制也在不断变化。
从最初的“99元办卡,畅享全场最低价”,到现在需要花189元才能开通尊享卡,享受到更多福利。
有网友表示,虽然价格上涨了,但是使用起来感觉并没有太大差别。因为即使是尊享卡用户,也需要在结算时排队,而且不能使用网购等方式下单。
而在近期,宜家还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公告称:由于受全球集装箱短缺和运输成本上涨的影响,将对部分地区商品价格进行调整。
其中,提到了包括桌椅在内的多种产品涨价10%-20%。
据悉,此次涨价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大陆地区的门店。但值得注意的是,宜家的线上商城平台,并没受到涨价影响。
事实上,不只是宜家,今年以来,其他家居零售企业的生意也都不太好做。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欧派家居、尚品宅配等5家定制家居企业向证监会报送了上市申请。但目前只有红星美凯龙成功上市。
而此前,“家居一哥”索菲亚也发布了业绩下滑的公告。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索菲亚实现营业收入58.39亿元,同比下降9.79%;净利润8657万元,同比下降58.51%。
面对销售不振的情况,宜家方面表示,将持续关注市场变化,并适时调整业务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不过,对于宜家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或许还是尽快恢复往日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