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立曹丕为世子,而非才智双全的曹植,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小瑀说史吧 2024-08-16 13:50:34
序言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东晋文学家、名士谢灵运以才高八斗形容曹植。一首七步诗除了道尽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更是被后世感叹于曹植才学之出众。

曹操对曹植宠爱有加,寄予厚望,但最终仍与魏王世子身份失之交臂,魏王大位被看似才智平平的曹丕继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植如此优秀,曹操为什么要立曹丕为继承人?

其背后充满了曹丕曹植兄弟权谋算计,也承载了曹操这位枭雄父亲的心酸与无奈。

曹植才高八斗,但曹丕才是真正会搞政治的二代枭雄

曹操,这位三国著名的枭雄,不仅能打仗,生育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据史记载,曹操总共有过十四个老婆,子嗣多达二十五个,只不过大部分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声,只有曹昂、曹冲、曹丕、曹植等四人先后成为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

长子曹昂是曹操最早培养的接班人,但在197年为保护曹操而战死于宛城,可以说,如果曹昂不死,就不会有立储之争。

曹昂死后,曹操曾打算传位环夫人所生的幼子曹冲,据史料记载,曹冲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有若成人”,再加上天性仁爱宽和,深受曹操喜爱。

《三国志》亦有明确记载:

“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只可惜天妒英才,曹操在十三岁时不幸夭折。

曹冲死后,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只有卞夫人所生四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其中,曹彰有勇无谋,秉性暴躁,曹熊体弱多病,均不具备世子资格。

这样一来,入围竞争储嗣候选人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丕、植虽是一母同胞,但性格却大相径庭。

曹植生于192年,是卞夫人第三子,自幼聪慧异常,十岁便能背诵《诗经》《论语》,每次晋见曹操都能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其文采风华连曹操都叹为观止。

再加之性格坦率豪放、不拘小节,很对曹操的口味,曹操也经常以“性格类我”夸赞曹植,渐渐地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曹丕年长曹植五岁,在曹昂死后晋为嫡长子,曹丕年幼时也很聪颖,博览群书,精通诸子百家。

只不过与曹植相比,显得星光黯淡,再加上性格沉郁,不善言辞,不被曹操喜爱。

由于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这就导致曹丕、曹植兄弟间爆发立嗣之争。

曹植的优势在于才思敏捷,文章练达,善于讨曹操欢心,但缺点也很明显,曹植的文人气、书生气太浓,常常任性而为,饮起酒来更是毫无节制。

而曹丕虽然才学不如曹植,但他长期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并协助参与政务,长时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曹丕的意志。而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则让他变得更有城府,并深谙政治斗争之道。

他很清楚自己在才学上比不过曹植,万不能以己之短博他人所长,于是便在德行上下功夫。

在平日里他表现出兄长谦恭的样子,看上去事事不与曹植争抢,只专心修德,同时他还恪守孝道。

在曹操出征前故意不献上华丽颂词,以避曹植锋芒,而是默默哭泣,祈祷曹操平安归来。

这种刻意营造的忠良纯孝既博得了朝臣的赞许,也让曹操感受到来之不易的温情,曹丕在其心中形象直线上升。

除了为自己打造恭孝形象,曹丕还懂得扩大人脉,争取大臣士族支持,他对曹魏士人领袖荀彧、荀攸恭敬异常,甚至在荀攸生病时,独拜床下问疾。

曹丕本就是嫡长子,其一言一行十分符合士族的儒家价值观,长此以往,赢得朝廷士人名儒的广泛支持。

另外,曹丕还广泛招揽文学雅士,积极组织文学团体,鼓励文学创作,以此打造舆论优势。

相比之下,曹植恃才傲物,对拉帮结派这一套并不擅长,虽然其身边也有杨修等士族团体,但实力上照比曹丕逊色太多。与曹丕的深沉和手腕相比,曹植在政治上堪称幼稚。

而争夺世子的这条路本就是一场马拉松,在长期竞争中,曹植因其浮躁狂傲落于下风,逐渐被曹操所不喜。

217年,曹植酒后发狂,竟乘车疾驰,擅自打开只有魏王才可以通过的司马门,曹操十分震怒,处死了负责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

但曹植也因此失去了曹操的宠信,至此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曹丕被选为继承人的深层次原因:曹操的妥协与无奈

曹植的轻浮和书生气固然成为舆论攻击的把柄,但并非致命,曹操之所以选择曹丕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盘踞北方多年的门阀士族集团。

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关于士族集团的形成还要追溯到西汉中后期。

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土地愈加集中到地主豪强手中,大地主阶级通过地方察举选官方式,将自己的子弟亲族推送到政府为官。

他们经过几代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官僚、地主融合一体的豪强势力。

王莽代汉后,中原各地爆发起义,经过十几年的战争,起家于南阳的宗室豪族刘秀建立东汉。

东汉政权的本质是豪强地主的联合政权。因此,豪强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得以固定下来。

经过上百年的经营,豪强地主渐成割据,发展为名门大族,比如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家族四代出了五位三公,而汝南袁氏也成为东汉后期士族集团的领袖。

与这些名门望族相比,曹操的出身不算光彩,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宦官集团风评极差,被士人厌恶。

再加上曹操本人也不是一个被传统礼法束缚之人,因此和士人尿不到一个壶里,阶级属性上也不是一类。

但毕竟士族在北方的力量很强大,曹操在创业过程中,与士族集团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他选择以荀彧为代表的士人集团担任谋士或政府高官,在军事上则重用夏侯氏、曹氏等宗亲力量,以此达到政治平衡。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局势形成,曹操深感年华已逝,开始有意准备接班人选。

深谙政治权谋的曹丕不断拉拢士族集团,士人也愿意在曹丕身上投资,希望将来获取更多政治权力。

拥护曹丕的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都是当世名门望族,比如崔琰出身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司马懿、陈群也是颍川望族,与荀彧是同乡。

对于曹丕与士族的勾连以及士人阶级的崛起,曹操洞若观火,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局面,比如“唯才是举”,提拔中小地主等寒族势力,打破士族垄断。

对于阻拦自己晋位魏公、魏王的荀彧、崔琰则毫不留情的杀害,以此打压士族阶级,同时扶植寒门朝臣支持曹植夺嫡。

在支持曹植的朝臣中,除了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外,其余都是中下地主阶级,双方各自结党,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但无奈士族力量太过强大,曹植又非擅长政治斗争之人,而随着曹氏创业宗亲的老去,曹氏家族二代中没有顶梁之人,曹操在制裁士族的问题上逐渐力不从心。

如果强推曹植上位,必然引起曹魏集团内乱,届时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势必毁于一旦。

反观曹丕,不仅年富力强,而且深沉有度,只有把舵交给他,才能保证曹魏香火延续,最终曹操选择退让,而退让的标志就是以擅自窥伺己意为由杀掉曹植的得力军师杨修。

可以说,曹操立曹丕,既是理智战胜情感,也是迫于政治压力上的无奈之举。

220年,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在士族集团的支持下继位魏王,不久逼迫汉献帝禅位,自为皇帝。

此后曹丕投桃报李,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从此为士族入仕铺平道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