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考失利,小林进了一所普通高中,虽然他觉得很失望,但仍决定在普通中学里也发奋学习,考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在开学的第一天,小林就定下了学习计划,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可是他坚持了不到一周,就又恢复了平时懒散的习惯。爸爸妈妈看到小林没有按计划来做,就在晚饭后找他谈了话,鼓励他坚持下去。小林当时又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可是,没过几天,小林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这样周而复始,造成的后果就是学习一直没有起色,而他本人也极其内疚、自责,天天陷入苦恼当中,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家长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林坚持不下去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毅力。缺乏毅力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做事情虎头蛇尾、难以坚持。对于小林这种情况,在学生中是很常见的,经常有人将蓝图计划得特别好,但是最后却因缺乏毅力而以失败告终。
毅力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一个小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会表现出毅力品质的初步状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毅力品质的各个因素会发展很快。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毅力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
毅力主要在实践行动中培养,适当讲道理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实践。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意志力,只是强弱不同,如果具体分析,就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找准弱点。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一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很足,但是三天热乎劲儿一过,后边就稀松平常了。这种孩子毅力品质的优势在确定目标、确定行动阶段,而弱点在于坚持性和自制力上。对待这样的孩子,在确定目标之后,要打预防针,提醒他一旦干起来,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在行动过程中,则要帮助孩子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断地激励他。在接近目标时,尤其要讲“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有几次这样的过程,孩子的薄弱环节就会得到扭转。
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帮助:
1.帮孩子确立短期目标
心理学中有一个“爬山法”,就是将长远的大目标分解为短期的小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去实现,这样不至于在实现大目标的过程中觉得毫无希望或暂时看不到成果而缺乏动力。打个通俗的比喻说,爬山的时候,如果总是看山顶,就会因为终点太远而丧失信心,但是如果把这段路途划分成一个个小段,爬起来就有信心得多。小林实际上是有一个长期目标的,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是这个目标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以至于小林没有动力去坚持。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帮助他将大的目标换成一个个小目标,比如这次单元测验的分数要达到多少,这学期期中考试的名次是多少。这样一步步地实现,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考上比较好的大学。
2.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
按照学习情况安排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然后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这个学习计划可以具体到每天的时间安排,比如,早晨几点起床,几点开始学习某个学科,学习时间为多长,学习多少等。
3.家长及时关注孩子学习的问题
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意见,指导、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帮助孩子确立短期目标、修改学习计划,以使其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