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最近有个新鲜事,把相声圈子里的人都给逗乐了。说的就是那位总站在台子右边捧哏的张霄白,冷不丁跑到左边当起了逗哏。这事儿在茶馆里听戏的大爷大妈中间传得可热闹了,就像咱家楼下早点铺突然卖起了夜宵,新鲜劲儿十足。记得去年在五队看张霄白和关九海搭档,那叫一个有意思。关九海在台上装傻充愣,张霄白就在旁边跟说书先生似的,三言两语就能把场子炒得火热。有回他俩说《拴娃娃》,张霄白那个挤眉弄眼的劲儿,活脱脱把个捧哏演成了主角。台下嗑瓜子的大婶直拍大腿:"这小伙子嘴皮子比炒豆还脆!"谁知道今年开春,五队的节目单上愣是找不着他名字了。就跟咱家里养的鹦鹉突然不学舌了似的,让人心里直犯嘀咕。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跑到联合队去了,听说这是德云社给那些不能出远门的演员准备的"备用席"。就跟咱打麻将三缺一临时拉个人凑数差不多,没想到还真让他玩出了新花样。上礼拜天我去广德楼看现场,正巧碰上张霄白和李鹤彪搭档。好家伙,这俩人往台上一站,就跟说相声版《叶问》似的,你一句我一句来回过招。李鹤彪刚甩出个包袱,张霄白立马接住又扔回去,逗得前排大爷的假牙都快笑掉了。旁边坐着的老票友直念叨:"这哪是捧逗哏啊,分明是俩说相声的在台上掐架呢!"
要说这捧哏改逗哏,就跟做饭的改行颠勺差不多。早年间德云社就有过先例,像李鹤东原来也是逗哏出身,后来跟谢金搭档改捧哏,照样混得风生水起。张霄白这次转型倒是让人眼前一亮,听说他在联合队连着演了七场,场场都能整出新花样。就跟咱家里腌酸菜似的,换个缸子味道就不一样。有观众担心老换搭档影响默契,这话在理。就跟夫妻搭档开饭馆,三天两头换厨子,味道肯定好不了。可话又说回来,年轻人多试试水也不是坏事。就像咱小时候玩跳房子,总得把每个格子都踩一遍才知道哪个最好跳。张霄白这半年换了三个搭档,虽说有点折腾,但人家愣是每次都能擦出新火花。听说现在德云社小年轻都流行这么玩,捧哏逗哏换着来。就跟现在年轻人找工作似的,不试试怎么知道合适不合适?后台老师傅们倒看得开,说这叫"艺多不压身"。也是,现在观众口味叼得很,没点新鲜玩意儿还真镇不住场子。
要说最让人惦记的,还是他和关九海的老搭档。当年他俩在六队可是台柱子,就跟咱家里那对用了十几年的搪瓷杯似的,看着不起眼用着顺手。后来突然拆伙,好些老观众心里都空落落的。张鹤伦在直播里说这是"缘分到了",听着跟离婚调解似的,倒把大伙儿逗乐了。现在看张霄白在台上耍宝,倒让我想起早年间郭德纲说单口相声的劲儿。虽说还没到火候,但那股子机灵劲儿藏不住。有回他说《学外语》,愣是把英语单词编成顺口溜,台下坐着的外国游客都跟着打拍子。散场后听见俩老太太唠嗑:"这小伙子要是早几年改逗哏,说不定都能开专场了。"德云社这些年变化挺大,就跟咱胡同口那棵老槐树似的,看着还是那个样,细瞅年年冒新芽。联合队这招挺妙,既给了新人机会,又让老演员有地方施展。听说现在好些小园子都学这招,就跟开连锁超市似的,总得有个周转仓库。
倒是观众们看得明白,管你捧哏逗哏,能把人逗乐就是好哏。上周在湖广会馆,看见张霄白给年轻演员捧哏,那分寸拿捏得,跟老师傅揉面似的,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散场时有观众喊话:"小白啊,干脆捧逗两边跑得了!"这话把台上台下都逗得前仰后合。要说这相声行当的门道,就跟咱家里熬高汤一个理——火候到了自然香。张霄白这次转型成不成还两说,但这份敢折腾的劲儿倒是招人喜欢。就像咱吃早点,豆浆油条吃腻了换碗豆腐脑,保不齐就吃出新滋味。听说他现在每周都在小园子试新活,就跟搞科研似的,场场都有新数据。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咱们普通观众就图个乐呵。管他捧哏逗哏,能把人逗笑的都是好演员。就像咱去菜市场买菜,管他摊主穿西装还是大裤衩,菜新鲜价钱公道就行。张霄白这小伙子有灵气,甭管站左边右边,那嘴皮子功夫摆在那儿。往后要是真开专场了,您各位会去买票捧场不?反正我这老票友是准备好瓜子茶水了,就等着看这出"变形记"怎么往下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