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一起在北京发动兵变,软禁了北洋总统曹锟,兵变成功后,孙岳组建了国民第三军。
国民军的建立,严重影响到北洋军阀的统治,很快张作霖和吴佩孚联手,对国民军发动进攻,最终国民军战败,冯玉祥前往苏联,孙岳选择躲在幕后,把部队交给大将徐永昌,企图日后东山再起。而徐永昌接管国民第三军残部后,受到“山西王”阎锡山的拉拢,靠着同乡情的原因,徐永昌率部加入晋绥军,使孙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梁鉴堂早年加入孙岳的部队,国民第三军建立的时候,已经当上炮兵团长,可以说是前途似锦。后来国民第三军被直奉联军打败,徐永昌率领残部加入晋绥军,而徐永昌有兵权,加上也是山西人,所以阎锡山对他很重用,但其他的原国民第三军军官就没有那幸运。
由于阎锡山不信任外省人,所以梁鉴堂加入晋绥军后,一直得不到重用,十多年的时间里,只从团长升为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山西,梁鉴堂率兵参加了“太原保卫战”,最终壮烈牺牲。
1897年,梁鉴堂出生于河北蠡县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接受到良好教育。

梁鉴堂
1917年,中学毕业后,梁鉴堂弃文从武,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
1920年,梁鉴堂成绩优异,取得公费留学的资格,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三期的炮兵科。
1922年,梁鉴堂毕业回国,加入了孙岳的北洋第十五混成旅,在部队里面当排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率领直军主力在山海关和张作霖的奉军战斗,趁北京城防薄弱的时候,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一起突然发动兵变,把北洋总统曹锟软禁,导致吴佩孚在前线大败。北京的兵变成功后,孙岳趁机在保定吞并了直军的一些部队,成立了国民第三军,梁鉴堂担任少校参谋。

孙岳
1925年下旬,“郭松龄反奉”爆发后,国民第三军趁机进攻李景林在直隶的地盘,不久李景林战败,率领残部逃到山东投奔张宗昌,孙岳率部进入天津,担任直隶督办兼省长,梁鉴堂升为国民第三军上校炮兵团长。
1926年初,张作霖和吴佩孚握手言和,一起对付国民军,这时候张宗昌和李景林也组建起直鲁联军,对国民第三军发动反攻,孙岳被迫辞去直隶督办兼省长的职务,把部队交给徐永昌指挥。4月,国民军主力在南口,被直奉晋联军打败后,徐永昌率领国民第三军残部退往绥远西部。
当时国民第三军的生存环境很差,要钱没钱要枪没枪的,加上绥远地区又贫穷,部队的吃喝都成了问题,就当徐永昌不知所措的时候,阎锡山派人找到他。阎锡山邀请徐永昌来到山西太原,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三个多月,说大家都是山西人,为什么就不回老家发展,在阎锡山的拉拢下,徐永昌决定率领国民第三军残部加入晋绥军。

徐永昌
1927年3月,徐永昌命令国民军第三军残部取道榆林南下,然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加入晋绥军后,梁鉴堂继续当炮兵团长。6月,阎锡山眼看北洋军阀不行了,立马宣布加入国民政府,率部参加北伐战争,梁鉴堂率兵进入石家庄,和张学良率领的奉军作战。
1929年,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下令各大军头裁军,阎锡山为了保持住部队规模,就将一些正规军改编成地方保安部队,军饷和武器由山西省政府解决,这样能避开蒋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梁鉴堂升为山西第二保安纵队第六旅旅长。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联手反蒋,梁鉴堂率兵驻守在河北唐山。不久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出关支援蒋介石,导致反蒋联盟大败,梁鉴堂率兵撤往天津。

阎锡山
1931年12月,晋绥军经过改编,梁鉴堂担任第三十三军第六十九师第二零三旅少将旅长。
后来徐永昌到南京国民政府担任职务,蒋鉴堂就失去了靠山,而阎锡山又信不过外省人,所以此后梁鉴堂一直在当旅长,要不是阎锡山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是梁鉴堂的前辈,他连旅长的职务都没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对山西发动进攻,梁鉴堂率领第二零三旅在临汾集合,准备前往大同配合第六十九军作战。可等梁鉴堂率兵到达冯住山的时候,日军已经占领大同,梁鉴堂就率兵在冯住山驻守。大同沦陷后,日军继续向绥远地区的丰镇进攻,不久晋东北的广灵、灵丘、浑源相继沦陷。

9月,日军第五师团企图对太原发动进攻,为了保住太原,阎锡山派兵进入平型关、雁门关、神池等地防守,那里是太原的门户,梁鉴堂奉命率领第二零三旅到繁峙以北的茹越口驻防。
9月27日,日军两千人对茹越口发动进攻,企图攻下茹越口后,然后偷袭平型关的侧翼。日军用重炮猛轰茹越口,阵地的防御工事差不多都被炸毁了,第二零三旅伤亡惨重,为了鼓舞士气,梁鉴堂亲自到前线阵地督战。

9月28日下午,第二零三旅已经伤亡过半,茹越口阵地也被日军占领,梁鉴堂率领剩余部队到铁角岭阵地坚守。
9月29日,日军援兵到达后,对铁角岭展开进攻,这下第二零三旅根本顶不住了,梁鉴堂在战斗中受伤。在突围的时候,警卫排长刘尔超背着梁鉴堂撤退,结果日军追上来了,用枪对准他们直接扫射,就这样刘尔超和梁鉴堂都壮烈牺牲。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