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龙灯·庆元宵”—故乡的板凳龙

花木人间 2024-03-30 22:44:53

我的故乡在航头镇,从航头每一条道走出来,故土根脉里的一抹抹乡愁就拴在了我的影子里。闹年的锣鼓声仍在响起,这“咚咚咚”节日欢快的脚步声,让我想起了故乡历久弥新的正月十四闹元宵板凳龙的一幕又一幕。

正月十五闹元宵,和过大年一样热闹,元宵节的乡俗里,除观花灯、放焰火、吃汤圆外,故乡还有一个古老的历史传统民俗正月十四舞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是用一条木凳和竹子加以装饰形成龙身,再拼接成一条长长的龙。元宵节舞板凳龙,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很久以前,天遇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又一段,撒向了人间。当地受旱灾的百姓,急忙把一段段龙体放在板凳上,并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百姓希望这条水龙能活下来,于是不分昼夜奔走相告,舞板凳龙习俗便由此而来。

家乡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采用木板、竹片、白纸和各类花纸作为材料。板凳龙的龙头、龙身和龙尾的骨架均采用竹篾做成,再糊上透光白纸和彩纸,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龙珠,画上龙鳞、龙鳍和彩云等花纹图案。龙身就是由许多只板凳组接而成的长板凳,但不管龙头还是龙尾,体内都装有灯座,夜里点上蜡烛,通体透明,醒目而壮观。板凳上的花灯造型亦各有不同,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的表演阵式。

板凳龙每家每户都会做好,在正月十四这天,夜幕降临,天地变得昏暗。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阵阵响亮的炮仗声,村寨里舞起了板凳龙,鼓乐喧天,灯火通明,蜿蜒的长龙开始出行。舞龙的人个个精神十足,喜气开怀,只见龙颜威武,龙须透着庄严,龙眼如炬,栩栩如生。板凳龙穿行村巷,村子里鞭炮齐鸣,喝彩不断,祈求多福。板凳龙先沿着村子的大路绕一圈,沿途遇到摆斋的人家,就是在门口摆好猪头茶酒等祭品焚香祭拜龙皇,队伍就会停下来,龙头朝向这户人家接受祭拜,完成仪式后再走向下一户人家。这个过程走走停停,比较缓慢,也比较安全。

“盘龙灯”,就是路过学校场地大的时候,伴随着锣鼓声节奏的加快,人开始变得兴奋,整支板凳龙队伍在龙头的牵引下,开始沿着操场快速绕圈,龙头往里面盘,外面是一圈又一圈的龙身。盘到一定程度,龙头再调头转向外。从高处看,那真的就是一条鲜活的巨龙,展示着优美的身姿与无限的活力。在近处看,那是一个个浑身肌肉紧张、神情专注的男人们在快速奔跑,灵活地调整肩上灯板的位置,因为一不小心有可能会夹到自己的脖子。特别是龙尾的灯板,由于转圈的原因,尾部向外甩摆的作用力非常大,需要非常强有力、非常灵活的小伙子才能把持得住,否则,很容易在神龙摆尾的过程中被彻底甩出去。所以,有时候龙尾几节会每节两三个人一起把持,有时还会在最后那条板凳上系根绳子,几个人一起拉着防止出现意外。

“拉灯”,一般是队伍行进到比较平直的大路时,后面的人想搞点气氛,会先停住不走,然后一起掉头往回拉。前一两次,前面的人感受到后面的拉力,也会主动配合,一起调头往回快速跑,跑到大家都需要喘气的时候,队伍也就慢下来了,然后就可以重新调头前进了。慢走一阵力气恢复了,就可以再拉一次。

元宵节有板凳龙才是圆满的年,板凳龙“游”到哪,哪里就是人山人海,那声声“威风锣鼓”板凳龙穿街走巷交织巡游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家乡的板凳龙,寓意吉祥。

0 阅读:0

花木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