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东野林彪与华野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不同风格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4-01-20 15:36:11

什么样的将领,才有资格指挥几十万人马的大兵团作战?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个梗,这个梗叫作“会师上海火车站”,很多年前在天涯论坛上看到过的一篇帖子。

帖主写道:

渡江战役时,我若指挥一个师,我就给三个团长下命令,过江后一刻不许停,马上朝上海攻击前进,分头攻取虹口、普陀、徐汇,最后会师上海火车站!

我若指挥一个军,我就给三个师长下命令,过江后一刻不许停,马上朝上海攻击前进,分别攻取嘉定、青浦、奉贤,最后会师上海火车站!

我若指挥一个兵团,我就给三个军长下命令,过江后一刻不许停,分别攻取常熟、苏州、嘉兴,最后会师上海火车站。

我若指挥一个野战军,我就给各兵团司令员下命令,让其分别攻取合肥、南京、杭州、昆山,最后会师上海火车站!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上海火车站!

我话讲完,谁赞成?谁反对?

评论区有人逗贴主:

非得是上海火车站?为什么不选外滩、迪士尼、浦东机场、虹桥机场这些地方会师呢?

帖主答道:

1、上海火车站有南北广场,候车室的卫生间也挺多的,拉和撒容易解决,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绝不能随地大小便。

2、上海解放,大仗也就基本打完了。很多官兵要复员回家,或者转入地方工作。部队会师上海火车站,就是为了让大家买火车票方便些。

而如果选在外滩、迪士尼这些地方会师,大家去火车站买票还得挤公交、倒地铁,太不方便了,中途要是坐过了站,走丢几个人,这样的非战斗减员,传出去不太好听,让兄弟部队笑话。

3、为什么不选浦东机场或者虹桥机场?主要是飞机票太贵了,就算虹桥机场下面就有火车,可那是动车和高铁,咱们人民军队绝不贪图享受,有绿皮车厢就绝不坐动车和高铁。

以上文字虽是博人一乐的玩笑,但起码说明一点,大兵团作战事无巨细,必须连“拉和撒”这样的小事都要考虑进去,身为一名高级指挥官,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如何决断和部署,实非常人所能及!

黄桥战役中,粟裕计算敌人开进时间,就连敌人行军时,人与人之间距离多远都考虑到了。

别说几十万大军打仗,我们就只说一个10万人马的兵团行军(骡马化行军),如果人均间隔1米的话,10万人就是10万米,10万米就是100公里。

100公里什么概念?

10万大军如果从苏州市中心观前街出发,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上海人民广场吃着炸鸡了,后卫部队还在苏州观前街上悠闲地喝着绿豆汤。

就算是排成4列纵队,前后也长达25公里。也就是说,先头部队已经出发5个小时了,后卫部队还在原地一步未动,根本就没有挪窝。

所以,任何一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官,绝不可能让这10万人马都从同一个地点出发,至少也要分为两至三路大军,才可能以骡马化行军方式由苏州向上海攻击前进。

至于哪一支部队打头,哪一支为左翼,哪一支为右翼,哪一支垫后,粮草如何运输,弹药如何保障,所需骡马车船如何筹措,各级指挥机关及后勤分队如何开进等等计划,绝非一个普通将领所能胜任。

尽管兵团的参谋机关会提前做出计划,但行与不行,最终如何实施,仍然是兵团指挥官所要运筹帷幄的决断。

指挥一个兵团行军尚且如此,指挥一个野战军作战,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秘密南下,辽沈决战已经箭在弦上,70万大军引弓待发。

整个作战计划,东北野战军全军奔袭达1000多公里,要从黑龙江齐齐哈尔乘火车经昂昂溪、彰武、阜新,到达义县,从义县再经公路运输,最后到达锦州。

在没有制空权,而且在长春和沈阳都驻有国民党重兵的情况下,这么长的运输线很容易被国民党军队切断。

大兵团作战劳师袭远,补给不便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林彪,作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在南下的这一路上,心情都是忐忑不安的。

就连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和警卫战士都能看出来,这一仗打胜了就是大胜,一战可定东北。打败了就是大败,就要退回江北去,当时的林彪,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当火车行驶到彰武时,林彪接到一个坏消息,蒋介石从华北和山东调集的7个师已经开始在葫芦岛登陆,而葫芦岛距离锦州仅仅只有50公里。

这就意味着敌人的10万大军在机械化开进的方式下,最多在10个小时之内就能兵临锦州城下,使东北野战军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险境。

这让林彪顿时紧张起来,战略思想产生了动摇,“准备一桌菜,来了两桌客”,这是林彪的湖北土话,他就是这么告诉罗荣桓和刘亚楼的。

此时,林彪犹豫不决,他想放弃攻打锦州,回师攻击长春。

辽沈战役开局,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这让一向沉稳的林彪权衡很久。一向不吸烟的他,甚至向罗荣桓要来了一支烟,放在鼻翼下面不停地嗅着……

以至大军已经兵发锦州途中,林彪仍然命令列车停在彰武整整一天一夜,他要仔细思考,到底该如何抉择。

这时候,参谋团队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任何决定,都必须由林彪自己决断。

就在这天晚上,林彪发出了那份让主席十分生气的著名电报。林彪在电报中写道:

“估计攻锦州时,需相当时间才能完全解决战斗,我阻援部队不一定能堵住援敌。长春之敌数月来经我围困,士气必甚低,故目前如攻长春把握大为增加。以上两个行动方案,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1948年10月3日凌晨,主席用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电报回复林彪:

“五月和七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回电中一连用了两个“不敢打”,措辞之严厉,语气之严峻,是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起草的所有电报中,绝无仅有的。

受到主席批评后,林彪最终下定攻锦决心。决心一定,不再犹犹豫豫的林彪转瞬之间就作出了战役部署。

“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作总预备队。你复述一遍。”

千万别以为这个作战部署真就是转瞬之间就能够做出来的,在彰武火车站停车的这一天一夜里,林彪的脑海中酝酿过无数种作战方案,这个方案则是所有方案之中的优中选优。

毫无疑问,林彪是我军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指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大军作战的杰出将领之一。能与其比肩的,也仅有彭帅、徐帅、刘帅、以及粟裕大将。

但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特点也显而易见——顺境取胜易,逆境翻盘难!

林彪初到东北,从1945年11月16日山海关失守,到11月26日锦州陷落,短短10天时间,整个辽西走廊就尽落敌手。

半年之后的四平保卫战,刚刚缓过一口气来的东北民主联军,又在孙立人的新1军、廖耀湘的新6军、赵公武的第52军、陈明仁的第71军合围下,被迫放弃四平,全军北退松花江。

杜聿明拿下四平之后,迅速攻占辽源,5月24日占领梅河口、海龙,5月26日占领双阳、5月27日占领磐石、九台,5月28日占领永吉,5月29日占领德惠,5月30日攻占农安,孙立人的新1军已追抵双城,距离哈尔滨不到百里。

林彪本已做好上山打游击的准备了,一道突然而至的“停战令”勒住了杜聿明的手脚,林彪因此获得了喘息的时间。

9个月后,恢复了一些元气的林彪卷土重来。但是,结果却不令人满意。

1947年2月,德惠战役攻坚失利。6月,三战四平无功而返。

至此,林彪从1945年11月山海关失陷至今,已整整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屡战屡败。

东北野战军战史上引以为傲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二下江南”,便是折戟在潘裕昆坚守的德惠城下。

而4个月后的三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更是以80000余人围攻陈明仁30000余人,虽兵力两倍于敌,最终却还是无功而返。

林彪很不习惯打“逆风战”,对于他来说,逆风翻盘确实有点难!

直到18个月后,经过养精蓄锐,林彪再次卷土重来。首战,31个小时攻克锦州,有了这第一个大胜仗,接下来便愈战愈勇。

这才有了后来的气势如虹,势如破竹的雄兵百万,自此之后才挺直了腰杆。解放全东北后,战平津,下两广,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角天涯,立下了卓越功勋。

以致后人评价其指挥特点——

“顺境取胜易,逆境翻盘难!”

林彪的作战风格正好与粟裕相反,著名军史作家铁流在其书中这样写道:

粟裕早年随方志敏、刘畴西在谭家桥、怀玉山的惨败经历,对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影响极深。

1934年,粟裕任红7军团参谋长,中央红军长征前,该部随方志敏领导的抗日先遣军北上,掩护主力转移。红7军团在谭家桥、怀玉山两战两败,只有粟裕和少数人员成功突围得以生还。

之后,粟裕率余部长期在闽浙皖坚持敌后游击战,打的全是险战,正是这样的险恶环境造就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粟裕从闽浙红军开始,直到后来的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由于常年处于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下,打“逆风战”已经成为了粟裕的习惯。

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难的任务,需要指挥官具备很高的指挥和管理能力、时刻保持警觉、具备很高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同时,还必须具有杀伐决断的果敢和勇于负责的担当。在这一点上,则被粟裕体现得淋漓尽致。

1948年7月,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围歼区寿年兵团的战役目的顺利达成后,粟裕正准备回师围歼铁佛寺的敌整编第72师。

7月2日清晨,战场形势一夜之间发生了剧变,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和第3快速纵队已经突破了华野防线,推进到了帝丘店。

此时,3纵、8纵、10纵仍在阻击邱清泉的整编第5军,粟裕手中除了刚刚结束龙王店战斗,正准备移师铁佛寺围歼整编第72师的1纵、4纵、6纵外,已经没有任何机动兵力了。

更糟糕的是,邱清泉的整编第5军,眼见区寿年被俘,龙王店失陷,马上放弃了和宋时轮的10纵纠缠,除留下部分人马与10纵继续对峙外,其余部队则实施长途迂回,从侧翼逐渐逼近龙王店。

邱清泉与黄百韬两面夹击,而中间又有一个整编第72师蠢蠢欲动。华东野战军顿时陷入了被敌东西合围,中心开花的被动局面。

此时,摆在粟裕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

一、华野全军主动撤出战场,这样一来,豫东战役便打成了虎头蛇尾。

二、在黄百韬和铁佛寺整编第72师之间,选择一股予以歼灭。但是,这样的打法相当冒险。

选项一,这不符合粟裕的性格和作风。

可是选项二,无论打黄百韬,还是打72师,另一股必定来援,华东野战军将面临两线作战的险境。粟裕手中仅有的1纵、4纵、6纵又将分兵拒敌,无法形成合力。

这样的部署,极有可能打成胶着战,从而使华东野战军被赶来的邱清泉兵团合围,陷入死地,

当此生死存亡之际,容不得指挥官再三犹豫,粟裕决心打一场险仗,用手中仅有的3个纵队攻击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和第3快速纵队,而置身后的整编第72师于不顾。

弃弱打强,这本是兵家大忌。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这是被逼到墙角,退无可退,破釜沉舟的唯一抉择。

如果打战斗力较弱的72师,毫无疑问,那会轻松很多,但帝丘店的黄百韬必定会从后面夹击华野,如此一来,华东野战军必败无疑。

所以,粟裕选择打黄百韬,粟裕在赌,赌困守铁佛寺的整编第72师不敢乱动,赌72师只会隔岸观火,绝不会放弃坚固工事而全师出援。

此役,粟裕赌赢了!

从7月2日打到7月6日,华东野战军用仅有的3个纵队攻击帝丘店的黄百韬时,龟缩在铁佛寺的整编第72师始终按兵不动,不敢派出一兵一卒。

战至7月6日下午18时,粟裕率部撤出战场,各纵队向陇海路以北转移,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华东野战军连续作战整整20天,攻克开封、歼灭区寿年、打残黄百韬、重创邱清泉,以伤亡33000余人的代价,歼敌94000余人。

豫东战役,粟裕在处于敌军合围的危难之时,敢于如此决断,敢于如此用兵,在我军众多高级将领指挥的若干战役中,实属绝无仅有,独此一例。

战后,刚出大别山4个月的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反复复盘,称之为:

“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这样的仗,中野打不了!”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坦承:

“我打仗历来慎重,我得有七成的把握才会打,如果只有五六成的把握,风险太大,我是不会打的。

而粟裕同志则不同,他是长期远离中央在敌后孤军作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为求生存不得不兵行险招。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不敢冒险,部队就活不下去。

这就养成了他的作战风格,像豫东战役这样的战场态势,这样的兵力对比,这样五五开的仗,全军也只有粟裕敢打!”

5月份率中央机关刚刚进驻西柏坡的主席,获悉豫东大捷后,感叹道: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战史评价——豫东战役的极限用兵,是淮海战役的战术预演。

1961年9月,主席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称赞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蒙哥马利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动情地说道:

“淮海战役一战打下来就彻底让蒋介石的军事集团灰飞烟灭,如此高超的指挥艺术有如神来之笔,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主席很谦虚地说道:

“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粟裕是我们湖南人。”

5 阅读:462

公子毋庸近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