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央军委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下达指示:
“济南与武汉,南京与广州,北京与沈阳,福州与兰州,八大军区司令员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互对调。”
这一事件不仅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关注,而且对我国国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
关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九一三事件”,林彪谋划反革命政变,迫使毛主席开始重新思考治军政策。
林彪凭借革命战争中的威望,在建国之后长期拉帮结派,还搞出了所谓的“四大金刚”,为“九一三事件”埋下了祸根。
为了根除林彪治军的影响,毛主席不得不启用像邓小平这样的老同志,而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正是邓小平的建议。
毛主席接见邓小平时,询问该如何清理林彪治军留下的影响,邓小平将桌上的两个茶杯调换位置,毛主席会心一笑,确定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决策,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还有三位司令员没有参与对调,分别是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和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
这三位司令员上任时间都不长,最长的还没有超过4个月,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的情况差不多,但是毛主席要求他“陪跑”。
经过这一次对调,全国11大军区司令员的人选基本确定下来,并且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中间只发生过一次小调整。
1979年初,党中央决定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为了确保前线的指挥水平,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被调到昆明军区任司令员。
杨得志取代王必成,算是临危受命,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杨得志在西线的指挥可圈可点,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期望。
自1973年开始,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制度形成惯例,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央军委又多次下达对调指示。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党中央决定深化军队改革,1980,邓小平再次提议调整各大军区司令员的人选。
在这次调整中,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和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被调离,职务分别由吴克华、张铚秀、杜义德和秦基伟接任。
与1973年对调不同,这次调整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参与调整的四位军区司令员虽然都是上将,但是被调离的原因各不相同。
许、韩两位将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无法继续从事一线工作,因而让年纪较轻,精力较为充沛的吴克华和杜义德接任。
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本就是临危受命,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自然要被调离,将军区日常工作交于张铚秀。
由于杨得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有战功,被中央军委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上任之后,为推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锡联和秦基伟的对调,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军区司令员对调,陈锡联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有功,被调入中央工作。
这次对调形成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85年,随着党中央下大“裁军百万”的指示,各大军区司令员再一次迎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