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这里是小舟追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西走廊》6集《丝路》,了解丝绸之路背后隋炀帝和裴矩的故事。
1、裴矩
裴矩,祖籍山西。他精通经史典籍,并有着丰富娴熟的政治经验。隋朝建国后,裴矩就受到隋文帝重用,隋炀帝登基后,他成为朝廷五位重臣之一。
有一天,隋炀帝召见裴矩,询问西部疆域的经略思路。裴矩建议通过疏通河西走廊来恢复丝路贸易,并加强与西域诸围的政治、文化交流。这个思路与隋炀帝不谋而合。
公元605年,受隋炀帝委派,58岁的裴矩来到了张掖,在这里主持西部的边境贸易。
裴矩放下朝廷重臣的身段,主动寻访商户,特别是那些走南闯北的胡商。通过深入细致的交流,裴矩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了西域各国的风俗、地理、物产、典章制度等。
他把这部分内容都记录了下来,汇编了三卷图文并茂的书,取名《西域图记》。

随着对河西走廊的了解日渐深入,裴矩发现了此地商贸发展所面临的障碍。
河西走廊地区的商贸活动,几乎都是民间自发的交易。当地政府始终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促进和管理贸易活动。自汉代留下的各个驿站,都已年久失修,不能再为过路的商人提供食宿等服务了。
裴矩开始频繁奔波于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敦煌等地,在商路上设置新的驿站,方便商旅的来往。同时下令降低关税,甚至免除税款,给予西域商人尽可能多的商业利益。他还鼓励西域商人与政府直接开展贸易,令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大大增加。
这一系列鼓励西域商人与隋朝通商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河西走廊。自此,通行在河西走廊上的西域商队可以得到沿途的官府提供的食宿和保护,而所有费用,均由政府负担。
公元606年,裴矩回到都城洛阳,他给隋炀帝带来了《西域图记》,并汇报了自己治理河西商贸的成绩。
隋炀帝大喜过望,他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代表朝廷召集西域各国的官员和商人,向他们发出了前往长安和洛阳的邀请,并对外交与商贸使团开出了优厚的条件。
第二年,裴矩还邀请了高昌、伊吾等几个西域国家的王侯来到洛阳,和隋炀帝一起祭祀恒山。同年,裴矩成功游说河西走廊北侧的突厥人铁勒部,使其南下对吐谷浑发起了进攻。这一仗对吐谷浑打击很大,吐谷浑可汗伏允一路东逃到了今天的西宁。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成为后来的唐太宗。登基后不久,李世民便在长安宫殿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年逾八旬,此时已是唐帝国户部尚书的裴矩,也接到了赴宴的邀请。
宴会上,乐师们在铿锵有力的《秦王破阵乐》后,又演奏了一曲由西域传入的《西凉》大曲。这熟悉的音律,让裴矩的思绪飘回了二十年前,他想起了第一次前往张掖之前的雄心壮志;想起了编撰《西域图记》时的艰辛,更想起了大业五年,焉支山下,他为隋炀帝安排的贸易盛会,当时的宫廷乐师,似乎也演奏了这曲《西凉》。
公元627年,这位历经北齐、隋、唐三个朝代的老臣离开了人世。他为之呕心沥血创作的《西域图记》,也在纷乱的时代中流离失散了。
然而,裴矩为中原王朝开拓的西北战略,扎扎实实给唐帝国的统治者奠定了稳固平顺的基础。

2、隋炀帝
公元604年,三十五岁的杨广即位,成为了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这位被后人称为“隋炀帝”的杨广,雄心勃勃地选择了“大业”作为自己的年号。
为了更好地沟通江南经济地区、关中政治地区与河北、辽东等军事地区,他下令在长安以东的洛阳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并启动了隋唐大运河工程。
对经济发展颇为重视的隋炀帝,当然也不会忘记辽阔的西部地区,他任用裴矩主持西部的边境贸易,还准备西巡河西走廊。
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杨广率文武官员、嫔妃、侍从以及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途经扶风,来到青海的乐都县。隋炀帝带领大军在这里展开了对吐谷浑的全面进攻,隋朝大军势不可挡,吐谷浑部落十余万人投降。
公元609年六月,杨广在张掖主持万国盟会,他下令武威、张掖两地的仕女盛装出席,充分彰显大隋朝升乎盛世的景象。当时整个张掖城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群延绵数十里。这样的景象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在张掖盟会期间,隋炀帝杨广登临焉支山的峰顶参天禅地,他的此次西巡历时将近10个月。这是隋王朝西部战略的顶峰,也是丝绸之路中西贸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张掖盟会结束后的第二年,隋炀帝批准开放了从张掖通往长安、洛阳,以及其他内地城市的道路。西域各国商人,甚至王公贵族,纷纷沿着河西走廊进入长安、洛阳,为中原的都市生活带来了新的面貌。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大业五年的那场盟会,既是中西贸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大隋迅速由盛转衰的开端。
一连串让国家超负荷运转的举措,令隋王朝恰是在国力最强盛的时候,爆发了隋末民变。
公元618年,仅仅做了十四年皇帝的杨广被叛军所杀,隋王朝被一个生机勃勃的帝国取代,它就是大唐。
大唐的建立者李渊为自己短命的表弟选了“炀”作为他的谥号。自此,隋炀帝杨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
公正地说,正如“大业”这个年号,杨广一生短短十四年的帝王岁月,还是颇有建树的。
他开凿运河、开疆拓土、经营西域、重开丝路,奠定了大唐帝国兴旺繁荣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急于求成,不恤民力,耗尽了国力,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正如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背负了诸多骂名,杨广仍不失为一代有为之君,河西走廊理应铭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