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春节人人都面临着恐惧和焦虑。现阶段老百姓中弥漫着相对的剥夺感、社会不公感、信任缺失感、弱势认同感、心理危机感、社会焦虑感等相互叠加,是群体性发生的心理动因。
这是一种长期受到未知不确定性,伤害和极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同时焦虑也是环境危险和灾祸的事件做出重大决定时,主观上引起的危机意识这是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基本预防病毒知识缺乏制约居民社会认知能力受限
社会认知偏差是导致人们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之所以出现认知偏差,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卫生知识 ,缺乏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全面了解,缺乏应对社会风险的基本经验,以至于在社会互动中失去情绪控制的能力和选择正确行动的能力。
公共安全卫生发生时会造成群体恐慌和焦虑,恐慌直接的后果是诱发集体行为。受到强烈刺激和暗示的群体会认同恐慌的群体的信念、价值和态度,失去了正确的辨识的能力,其行为变得完全不顾影响和后果。在特定的聚集场合中,个体之间的负面情绪互感染、传播、增强,当这种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恐慌人群就会冲破现行规范的约束,做出一些违反社会秩序的事情,如果事态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就会引发新的一轮群体恐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 是指 突发的传染 病疫 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食 品安全 和职业危害、动 物疫情 ,以及其他严 重影响公众健康 和生命安全 的 事件 。
①传染性疾病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我 国 90年代从上海蔓延 的甲肝 、2003年的 SARS均属 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2003 年的 SARS在未查明原因之前 ,毫无疑问属于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③食 品安全 和职业危 害 、动 物疫情 。三聚氰胺事件 、尘肺病 以及禽流感 ,这都会对人 的生 命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④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美国911事件 、2008年中国的汶川地震 ,以及每年 全球各地发生的各种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只要涉及 的人员伤亡需要启动医疗救援的,都属于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范畴。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针对上述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引发的大规模心理危机而应运而生的。
心理 危机 (Crisis)的概 念 心理危机概念 由 Gilliland和 James提出:即危机焦建 英等 .突发 公共 卫生 事件 心理 危机 干预研 究进 展 ·是一个难以忍耐的事件或者处境 ,而这种事件或处境 远超过一个人的应对能力或者应对机制。被认为是 现代危机干预之父 的 Caplan认为:危机是一个困境 , 在一段时间内,人无法用常用 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解决 这个困境 ,在这段低落的时间中,会尝试解决方法。
心理 危机 干预 (CrisisIntervention)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或 群体进行干预 ,使之通过发挥 自身 的潜能,来恢复到 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类型 2.1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ASD) 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快速产生,是急性 、严重 的精神打击 的直接原 因。患 者在受刺激后发病 (1小时 以内),表现有强烈恐惧 体验 的精神运动型兴奋 ,行为有一定 的盲 目性 ,或者 为精神运动型抑制 ,甚 至木僵 。急性 应激障碍一般 持续数小时至 1周 ,通常在 1月内缓解 。
创伤后 应激 障 碍 (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定义为: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 灾难性心理创伤 ,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 的精神障 碍。反复发生 闯入性 的创 伤性体验重现 (病 理性 重 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 ,而感 到痛苦和不 由自主地反复 回想;持续 的警觉性增高 ;持续的回避 ;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等 J。2.3焦虑、抑郁等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 生后 焦虑、抑郁患者也 很常见 ,为了应对危机 ,有人会酗酒 和物质滥用 ,如 果创伤严重 ,则会出现 自杀 。
公共卫生危机发生后,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和及时、准确的知识传播,有利于防控事态的进一步蔓延,有利于稳定公众情绪,确保公众的安全稳定和社会工作的开展。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媒体和当地政府一起“失语”,当地政府“失语”表面上是为了不让公众恐慌,实际上是害怕影响自己的政绩。而媒体失语的原因主要有不知情、迟知情、知情不报和缓报。
在缺乏可靠信息、不安和忧虑、社会处于危机状态这三种情况下,人们容易产生恐怖感和紧张感,流言容易传播。在媒体失语、公众全然不知的条件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手机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将有害的流言传达给公众,而直接切身利益和传播的首因效应产生的作用使公众很容易接受短信中的内容。手机的特殊传播模式,使信息接受者也能成为信息传播者,因此,受众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修改后再传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大量变异。再加上流言在传播过程中,被接受者无意中选择性地接受,那些被视为不重要的因素在多次传播中被层层剔除,人际传播的随意性、直接性和群体产生的胁从效应,促使流言进一步变异扩散。
如您出现逃避、躁狂、抑郁、孤独、感觉被拒绝被抛弃、自我封闭、攻击性、对社会不满者、情感婚姻、亲子教育、职业危机时。请添加微信下方预约心理咨询,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无偿心理援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