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袁绍若不死,天下会不会早已统一?
若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能稳定河北,曹操的势力还能持续吗?三足鼎立的局面,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袁绍的崛起与隐患
东汉末年,朝堂暗流涌动,宦官专权,天下局势愈加动荡。
袁绍身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之后,从小就在权贵之中长大,他的父亲袁成,与当时大将军梁冀等朝廷重臣关系密切。
这样显赫的家世,让袁绍自少年时期,便接触到权力的漩涡,并结识了不少士人,为日后崛起打下了基础。
袁绍外貌出众,举止优雅,且胆识过人,早年便担任了郎官,逐步走向朝堂。
在中平五年(188年),朝廷设立“西园八校尉”,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地方势力,袁绍被任命为其中的中军校尉。
他所担任的职位,是西园军的核心职务之一,几乎等同于朝廷的禁军副领袖。
这次任命,让袁绍逐渐登上东汉权力的高层,他看清了宦官与外戚争斗的严重性,视朝廷为乱世的发源地。
汉灵帝去世后,外戚大将军,何进试图诛杀宦官,便召集袁绍等人谋划大计。
袁绍大力支持何进,认为除掉宦官才能清除朝中乱局。
他建议何进直接动手,以绝后患,何进犹豫再三,终于决意实施。
光熹元年(189年),何进召集兵马进入洛阳,而宦官则先一步发动突袭,将何进杀害。
何进死后,宫中局势大乱,袁绍则立即带兵冲入皇宫,痛杀宦官,清除朝堂势力。
他的果断与狠辣,让洛阳百官为之震动,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袁绍出手之快,令当时的董卓感到压力,这也是董卓进京后,要铲除袁氏一族的原因之一。
在袁绍的眼里,朝廷已然无力稳定大局。
他决定摆脱朝廷,自立门户。袁绍回到冀州,正式开始他的争霸之路。
经过多次征战,他先后击败了公孙瓒、韩馥等地方军阀,成功控制冀州和幽州,成为北方的霸主。
此时的袁绍,势力已遍布河北四州,拥有近百万户的百姓和强大的军力,势力直逼洛阳的曹操。
袁绍有了势力,便显得更为自信与高傲,甚至不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
公孙瓒曾感慨说:“天下之士,唯袁本初最可惧也”。
袁绍的家族渊源,和军事实力让其他诸侯,不敢轻易挑战他。
他行事独断,逐渐疏远那些直言不讳的忠臣。
田丰、沮授这些人常常劝谏,但袁绍不屑一顾,他更喜欢郭图这样的阿谀奉承之人,甚至因为田丰的反对意见将其囚禁,疏远沮授。
袁绍的用人之道让人们逐渐产生不满,也为他后来的败局埋下了隐患。
官渡之战前的迷局
建安五年,袁绍已完全掌控河北,并将目光投向中原。
他一心想要击败曹操,成为天下霸主。
在袁绍看来,曹操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对手,不值得重视。
他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意图用强大的军力一举击溃曹操,袁绍信心十足,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向他招手。
他的将领们也士气高涨,颜良、文丑等人声称只要看到曹操军,便能将其尽数歼灭。
面对袁绍的强势进攻,曹操虽兵力远不及袁绍,但并未惊慌。
他站在官渡的高地上,冷静地分析袁绍的布置。
袁绍带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然而军队的后勤补给却未做好准备。
这让曹操看到了反击的机会。曹操召集手下的谋士,讨论对策,荀彧分析道:“袁绍用人不当,排斥忠臣,他的谋士们并未全心为他”。
郭嘉则建议利用袁绍的骄傲,将战线拉长,使他疲惫再施以奇袭。
曹操定下计策后便下令固守。
袁绍见曹操避战,以为曹操畏惧,便越加大胆地推进。数月间,袁绍多次发动攻击,曹操则一边防守,一边等待时机。
久攻不下后,袁绍的士兵们出现了疲态,后方的物资供应也逐渐紧张,士气有所动摇。
官渡一带已成鏖战之地。
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以奇兵夜袭曹操营地,尽早结束战斗。
袁绍不听,他坚持认为,只要继续施压,曹操必然撑不住。
许攸眼见自己的计策被拒,心生怨恨,家中突发案件,家人被袁绍的亲信逮捕,许攸愤而离去,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许攸后大喜过望,立即向他请教敌军动向。
许攸献计说:“袁绍的粮草囤积在乌巢,只要摧毁乌巢,袁军必定溃散”。
曹操听后,立刻带领精锐骑兵,亲自率兵夜袭乌巢。
乌巢一战,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焚烧了袁绍的粮草,袁军顿时陷入恐慌。
袁绍闻讯急忙派颜良、文丑等将前去救援,但已为时过晚,乌巢燃烧的火光,映红了整个战场,士兵们在,惊恐中四散奔逃。
乌巢失守的消息,传至袁绍耳中时,袁绍失去往日的从容,他看着远处的火光,脸色惨白。
袁绍已经无力再战,手下将领颜良、文丑先后战死,粮草又被烧毁,军心大乱。
他只能下令全军撤退。
袁绍的撤军显得仓促无比,原本壮志满怀而来,此时却狼狈而归,官渡之战的失利让袁绍的河北大业陷入崩塌的危机。
返回河北的路上,袁绍沉默无言,脸上尽是无奈。
他的谋士们无人敢再开口,田丰曾劝他慎战,被他关押,如今话语成真。
他回到河北后,将田丰处死,以泄心中愤懑。
自官渡之败后,袁绍的声威大减,士气低落,河北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
这一战,成了袁绍北方霸业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袁绍之死后的河北内乱
官渡之战的失败,重创了袁绍的雄心。
这场败战后,袁绍回到河北,整个人已显出憔悴之色。
建安七年,袁绍的病情日益严重,败战的阴影如附骨之疽,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
袁绍时常回忆起,在官渡时手下的忠臣谋士——他自觉地感到一阵懊悔。
田丰劝阻被囚禁,沮授的计谋被他弃如敝屣,许攸更是投敌叛变。
河北已因袁绍的失误而士气低落,内乱的种子也开始悄然发芽。
病榻上的袁绍面色灰白,双目无神,他瞥见身边的儿子们,袁谭、袁尚一脸沉默,似乎并无关切之意。
袁绍试图安慰自己,认为儿子们定会将河北大业继续延续下去。
袁谭与袁尚早已暗中交恶,长子袁谭生性骄横,认为自己是长子,理应继承父位;而次子袁尚受袁绍宠爱,父亲一心想将大业传于此子。
袁绍的病床旁,不仅仅是他的儿子们,还有诸多谋士和部将,然而每一个人脸上都透着冷峻的神情。
河北虽大,袁氏势力虽强,但内部已悄然分裂。
建安七年冬,袁绍离世,年仅四十九岁。
他的去世将河北推向混乱深渊。袁绍去世后,长子袁谭被拥立为青州刺史,而次子袁尚继承了父亲的冀州。
袁氏宗族看似庞大,但兄弟间的冲突愈演愈烈。
袁谭不满父亲偏心,认为袁尚无法胜任大业,于是与三弟袁熙勾结,开始密谋推翻袁尚。
袁尚获悉后,立即遣将兵攻打青州,而袁谭则迅速招募兵力,决心与弟弟一决胜负。袁绍死后不过一年,河北便陷入了,袁谭与袁尚兄弟间的互相攻伐。
曹操听闻袁绍死讯,迅速计划北伐河北。
此时的曹操洞察到,袁氏兄弟内斗的软肋,认定这是,削弱袁氏势力的绝佳时机。
曹操率军北上,兵锋直指冀州。
河北的战火在兄弟争权中愈演愈烈,袁尚与袁谭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曹操巧妙利用袁氏兄弟的矛盾,一方面暗中支持袁谭,另一方面在战场上给袁尚以沉重打击。
袁氏兄弟的分裂,让曹操占据上风,他的军队逐步逼近冀州,袁氏家族的领土岌岌可危。
曹操进攻邺城,袁尚再无退路,被迫仓皇出逃,顺利拿下河北重镇邺城,袁尚逃往辽西,与兄弟袁熙会合。
袁谭见弟弟逃亡,本应心生同情,但权力的争斗,早已让兄弟情谊荡然无存。
他抓住机会,试图占据更多领地,曹操在袁谭背后突,然出击,彻底击溃了,这位河北的青州刺史。
袁谭战败身亡,袁氏集团自此崩溃。河北之地再无袁氏血脉的掌控。
三国鼎立与袁绍的遗憾
河北之地彻底归于曹操掌控,袁氏宗族的权势从此消亡。
曹操吞并河北,收编袁氏旧部,令中原大地的秩序重归于他手中。
接下来的岁月中,曹操的势力扩展至淮河以北,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霸主。
曹操率领雄师南下,誓言平定江南,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挫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现雏形。
刘备得知曹操败退,乘势夺取荆州,并联合孙权巩固了南方的力量。
曹操在北,孙权在东,刘备在西,三足鼎立的态势逐渐成形。
袁绍当年若能统一北方,或许三国局面便不会如此演变,但历史没有假设。
官渡之战的失败,袁绍在河北的内乱,都使他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袁绍的遗憾成了三国格局的起点。
袁绍离世后多年,世人依旧议论纷纷:若袁绍不死,三国局势会如何?
许多学者分析袁绍的性格缺陷,认为袁绍虽有雄心,却不善用人。
官渡之战前,田丰曾多次提出良策,皆被袁绍驳回;沮授对河北局势的预判精准,却因不合袁绍意图而遭冷落。
袁绍的用人之道偏向奉承,对敢于直言的忠臣心存排斥。
田丰被囚、许攸出走,沮授失意,皆源自袁绍的轻忽,袁绍的局限,注定了河北难以稳定。
曹操在取得河北之后,常对人说:“袁本初有万户之众,却不听贤臣之言,实为可惜”。
若非袁绍的性格,和用人问题,或许当年官渡之战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曹操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战役,但唯有官渡一役让他铭记于心,这场战役,改变了整个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天下尚未一统。
虽然他的后代建立了曹魏,但三国局面仍持续多年。
袁绍当年的志向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而他的失败,也成为三国分裂的根源之一。
刘备、孙权在各自领土上称王称霸,曹操的后人则在中原建立了魏国。
三国鼎立的格局成形,天下归于各方割据的局面。
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袁绍时,仍会为他错失的机会,惋惜不已。
若袁绍在官渡一战,中采取田丰的策略,是否有可能击败曹操?若袁绍能团结儿子,是否河北会稳定下来?一切皆成历史的疑问。
袁绍的失败与三国的兴起密不可分。
他的骄傲、他的用人不当、他的盲目决断,皆使他走向了失败。
这个遗憾不仅影响了他的家族,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千古疑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袁绍不死曹袁还是在黄河两岸对峙吧,最大的变数应该是孙刘吧,江东孙策刚死孙权还是稳定内部为主,就看刘备了,是继续在新野颓废(刘表挂后辅佐刘豚犬也算颓废)还是趁势夺取荆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