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美国房地产市场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18年周期律。您可能要问了,美国房子的事儿跟咱中国有啥关系?您可别小看这跨洋的蝴蝶效应,当年2008年美国楼市崩盘,咱不也跟着喝了好几口凉水吗?现在眼瞅着2026年越来越近,又到了美国楼市周期的关键节点,咱们可得把这事儿掰扯明白,提前想好应对招法。


美国房价每隔18年左右,准保来一轮 "下跌 - 萧条 - 复苏 - 高涨" 的循环,跟人体生物钟似的准时。
啥叫周期?说白了就是楼市自己的 "四季"。春天是高涨期,房价蹭蹭涨,大家抢着买房;夏天到顶开始往下掉,进入秋天的萧条期,房子砸手里卖不掉;冬天熬过去,慢慢回暖又到春天。
只不过美国楼市的 "一年",差不多是咱现实中的18年。1972年美国房价来了波巨幅下跌,好多人断供房子被银行收走;18年后的1990年,又是一轮大跌,加州好多豪宅直接腰斩;再往后推18年,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倒闭,全球都跟着抖三抖。这三次崩盘像尺子量过似的,刚好都是18年间隔。
为啥是18年呢?这跟美国人的购房周期有关。一般人25岁左右工作买房,还30年房贷,到55岁差不多还清,这时候可能换房或者投资,带动新一轮需求。
但市场不可能一直涨,供需平衡打破后,就会进入下行周期。再加上金融市场的助推,这周期就跟上了发条似的,到点就启动。


咱先看1972年那次,那时候美国刚经历战后繁荣,住房需求旺盛,开发商玩命盖房,银行也放宽贷款。结果供过于求,房价直接跌了20%多,好多建筑公司破产,银行坏账一堆。
1990年的崩盘跟上一次还不一样,这次是从日本热钱撤离开始的。80年代日本疯狂买美国房产,洛杉矶一半的商业地产都姓 "日",把房价炒到天上去。可日本人一撤,房价立马暴跌,尤其是纽约、洛杉矶这些热点城市,跌幅超过30%。
要说最轰动的还是2008年次贷危机,这事儿咱都记忆犹新。美国银行把一堆烂账打包成次贷产品,卖给全世界投资者。刚开始房价涨,大家都赚钱,可2006年房价见顶后,次贷借款人还不起钱,整个链条崩塌。
雷曼兄弟破产那天,华尔街全乱套了,股票狂跌,咱们国内好多出口企业订单一夜之间没了,多少工人被迫下岗。这三次崩盘,次次都是18年间隔,比咱手机闹钟还准时,您说这规律能不信吗?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政府不能干预吗?干预肯定干预了,降息、放水、出台救市政策,能使的招都使了。可美国楼市90%都是二手房交易,买卖双方自己博弈,政府根本管不住。就像2008年,政府想托市,可市场信心没了,房价该跌还是跌,这就是市场规律,人力难违。

您可能纳闷,不就房子跌价吗,咋还能让整个国家经济下滑呢?这里面可有不少门道。首先,美国楼市是经济的 "压舱石"。美国人虽然股票持有率高,但房地产才是他们的核心资产。
老百姓家里最大的投资是房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房产占大头,银行的贷款大部分也是房贷。房价一跌,老百姓觉得自己变穷了,不敢消费;企业资产缩水,没法融资;银行坏账增加,不敢放贷,整个经济就像被抽了筋骨,立马软下来。
再看金融层面,美国金融机构玩得太花哨。就说次贷危机吧,银行把好的坏的贷款打包成债券,叫CDO,然后评级机构给个高分,卖给投资者。更绝的是,他们还弄出CDS,给这些债券上保险。层层包装下,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烂账。房价一跌,次贷借款人最先断供,接着CDO暴跌,买了CDS的保险公司赔不起,像AIG这样的巨头都差点死掉。金融市场是经济的血液,血液出问题了,全身都得跟着生病。
还有羊群效应,美国人买房喜欢跟风。房价涨的时候,大家抢着买,银行抢着贷,开发商抢着盖,形成泡沫;一旦跌了,大家又抢着卖,银行抢着收房,恶性循环。2008年那会儿,好多人看着房价跌,反正贷款比房价还高,干脆断供,把钥匙寄给银行,导致市场上房子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根本止不住跌势。
美国楼市崩盘不是单纯的房价下跌,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老百姓到企业,从银行到整个金融系统,全被拖下水。这就是为啥每次楼市周期下行,美国经济都得脱层皮,咱们可不能小看这背后的连锁反应。


眼瞅着2026年越来越近,美国新一轮房地产跌落期又要开始,咱们中国该咋应对呢?我觉得得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咱们自己的楼市得先稳住。中央一直在说 "房住不炒",咱们得按照这个要求,让房地产回稳。现在咱们国内楼市有点低迷,可不能让咱们的低迷跟美国的低迷碰一块,俩低迷加起来,那威力可不小。
政府得继续出台支持政策,比如合理降低房贷利率,优化限购政策,让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有信心买房。开发商也得争气,别老想着高杠杆高周转,把房子质量提上去,让老百姓觉得买房放心。
其次,境外投资的企业得提前醒醒神。现在美国房价看着还在涨,一片繁荣景象,可咱们得知道,这是周期的末尾,马上就要往下掉了。好多企业觉得美国房产稳定,跑去投资商业地产、住宅项目,可等2026年周期一到,房价跌了,租金也跟着降,到时候想卖都卖不掉。咱们得做详细的市场调研,算算周期账,别被眼前的繁荣迷了眼,该收手时就收手,别当了接盘侠。
再说说出口企业,美国经济萎缩,需求肯定下降。2008年咱们吃过大亏,这次得提前准备。一方面,咱们要开拓 "分美市场",也就是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市场。比如东南亚、中东、非洲,这些地方市场潜力大,咱们可以加大宣传,建立销售渠道,把产品卖到更多国家去。
另一方面,咱们得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前靠低价打天下,现在得靠质量、靠技术、靠品牌。美国消费者就算需求减少,也会优先买好的产品,咱们把品质提上去,就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还有金融层面,咱们得加强监管。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咱们敲响了警钟,金融创新不能太离谱,不能把房贷包装得太复杂,让老百姓和投资者都看不懂。咱们的银行得严格审核贷款资质,别为了业绩放低门槛,搞什么 "零首付"" 负利率 " 贷款。监管部门得盯着金融机构,别让他们搞太多衍生品,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最后,咱们得有全局意识。美国楼市周期是个长期现象,咱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得制定长远的政策。比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对房地产和出口的依赖,大力发展科技、消费、新能源这些领域。只要咱们自己的经济底子厚了,抗风险能力强了,就算美国来个周期风暴,咱们也能稳坐钓鱼台。
说白了,美国楼市的18年周期,就像大洋彼岸的一场台风,咱们没法阻止它形成,但可以提前加固堤坝。只要咱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楼市稳住,投资谨慎,出口多元,金融严控,就能最大程度减少冲击。
过去咱们经历过风暴,现在更有经验、更有能力应对。相信在政府、企业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咱们一定能避开这场周期危机,让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前行。
经济规律就像四季更替,有冬天就有春天。咱们既要敬畏规律,提前做好准备,也不用恐慌,只要咱脚踏实地,练好内功,任何周期风暴都打不垮咱们。
【文本来源@孟晓苏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