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共和国苏区展新颜丨永远的出发——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

大江网 2024-10-16 18:11:21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代题记

图为2023年12月9日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于都开幕时,一群青少年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诵读《可爱的中国》。记者邹忠辉摄

大江网/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讯 记者钟义勇、胡怀军、温居林报道:十月秋深,雾罩霜凝,于都河水滔滔北去、不舍昼夜,一如90年前。斗转星移,两岸的景象换了模样:那时瑟瑟风寒,现在欣欣向荣。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一侧,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直指苍穹。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这些别有深意的数字背后,写着动人心魄的红色传奇。

90年前的那一次出发,不问归期,却改写了历史。

1934年10月,8.6万余中央主力红军挥别赣南苏区,星夜渡河踏上漫漫征程。这是一次没有预设路径和终点的出发,他们的足迹在中华大地勾画出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这场举世无双的战略远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伫立于都河畔,凝视浩荡江水,深情地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

“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殷殷嘱托,犹在耳际;峥嵘历史,宛现眼前。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令5周年。回望长征路、阔步新征程,作为人民共和国摇篮、原中央苏区核心区,9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赣南这片充满红色记忆、流淌红色基因的热土,处处涌动着赓续弘扬长征精神、接力书写红土荣光的滚滚热潮。

90年前的10月,历史在赣南拐了一个弯。

那一次出发,气吞山河、壮怀激烈。

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埃德加·斯诺则说:“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敌军包围追击,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秘密发出转移命令,长江南北各苏区的红军主力,相继泪别各自所在的苏区,开始长征。

青青云石山不会忘记,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由瑞金向于都开拔。

汤汤于都河不会忘记,1934年10月16日,中央主力红军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0月17日至20日连续四个晚上,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

这段征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数字值得铭记:转战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25000里,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

这段征程,有太多荡气回肠的节点不可忘却:浴血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雪山草地……红军指战员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革命的曙光。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那一次出发,鱼水情深、血脉相连。

怎样的战前准备,才能支撑一支8万多人的庞大队伍的战略远征?答案就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军民鱼水情里。

8万多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近10天,渡河花了4天,他们“悄无声息”踏上长征路,敌人竟没有发现丝毫动静。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个秘密,这是怎样的奇迹!

400多米宽的于都河,8个长征渡口,5个渡口需要架设浮桥。于都群众主动从自己家里搬来各种木料、门板,汇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条。于都县城东门年逾古稀的曾大爷,不仅主动捐献了家中的床板,还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板也送到架桥工地。

10万条米袋、2万多床被毯、8.6万斤棉花、20万双军鞋……苏区人民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支援自己的革命队伍。

出发长征的8.6万余红军将士中,赣南籍红军多达五六万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夕,这里处处上演着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

于都银坑窑前村的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参加了红军。孩子们出发长征之后,钟招子每晚在老屋前点亮马灯,为的是给孩子们照亮回家的路。26年后,钟招子带着无尽的遗憾溘然长逝。

不是所有的出发,最后都能迎来归期。

“八子参军”杨荣显、“马前托孤”李美群、“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红土地上的望夫石”池煜华、“榕树下的守望”刘淑芬……赣南大地上,无数为了革命而痛别亲人的故事催人泪下。长征前,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感人肺腑。

游客在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马前托孤”的故事。潘庆坤摄

那一次出发,信仰忠贞、坚定如磐。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17名华氏子弟参加红军前夕相邀来到后山,种下17棵松树,并约定革命成功后省亲故里、回报家乡,活着回来的要替牺牲的兄弟孝亲敬老。这一去,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乡亲们含着眼泪把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段桂秀新婚不久,丈夫便参加红军踏上长征路。为了一句“等我回来”,段桂秀信守一生,直到2019年,已经百岁的她在烈士英名墙上找到了丈夫王金长的名字。

长征的史诗里,有爱情的坚贞,更有信仰的坚守。

“长征的时候,您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女儿曾好奇地问父亲。邓小平回答:“跟着走!”

一声“跟着走”,折射出无数革命先辈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信任、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心。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红军队伍踏破万水千山,战胜千险万难?张闻天说:“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回望长征,我们再深切不过地感受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感受到了精神火炬的光辉。凭着这种“跟着走”的忠诚和信念,这支红军队伍承载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期盼与希望,从苏区出发,历经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最后来到陕北,走向光明的未来。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长征。

于都河畔,层林尽染。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大剧院、长征学院等串珠成链。这里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地方,在苏区乡亲的眼里,他们仿佛从未走远。

“我们要让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活起来,让每一段红色故事都传下去。”赣州市文广旅局局长李俊锐说,“赣州全域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让珍贵的长征遗址得到保护利用,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守护红色根脉,活化传承多载体。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的建设,成为传承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赣州布局“一馆一院一道”、12个重点展示园、9条集中展示带及多个特色展示体系,对大余梅岭遗址、安远天心整军遗址等一批革命旧址进行统筹保护和开发。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展示体系已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今年7月1日,情景音舞史诗《长征组歌》在赣州长征剧院成功首演,此后开启常态化驻场演出,每周演出三到四场。“演出太震撼了!它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观众杨有强激动地说。

7月1日,情景音舞史诗《长征组歌》在赣州长征剧院举行首场演出。记者欧艳芬摄

最恢宏的书写,源于精神;最执着的坚守,始于信念。长征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远征,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也是一个文艺创演的永恒主题。去年3月23日,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在于都长征大剧院成功首演,收获如潮好评,被誉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和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截至今年10月15日,该剧驻场演出已达340场,现场观众逾18万人次。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再现了艰苦而辉煌的长征岁月。记者刘凯摄

也是去年3月,围绕长征,赣州还有两台大戏引来全国各大媒体的聚焦: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上演,之后在深圳、长沙、武汉、南京、昆山等城市巡演117场;大型经典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在兴国长征组歌大剧院驻场首演。三台大戏忆长征,都有红军后代担任演员,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血脉,演的也是自己的先辈亲人,那种亲切感、崇敬感,一进剧场便油然而生。其中,《长征组歌》还首次采用现场演唱与异地伴奏“云直通”方式,由国家级交响乐团先期录音、录像,通过“云”将乐队植入现场视频,形成北京与兴国互联互动,顶尖专业艺术院团与县级合唱团队协同合作,让观众沉浸在现场实唱与虚拟影像同步共频的交互体验中。

《一个人的长征》剧照。记者刘凯摄

用动漫讲好长征故事,是赣州活化利用、创新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又一成功探索。2021年,兴国联合功夫动漫打造推出3D动画片《长征先锋》,通过新技术新媒介,用动画形式将波澜壮阔的长征战斗故事搬上荧屏,在众多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播放,点击播放量累计已超1.3亿次。该片开播后广获赞誉,成功入选“建党100周年重点动画项目”,登上2021年云上动漫游戏产业交易会最受买家青睐项目TOP10。如今,由《长征先锋》衍生的党建教育、红色研学、拓展训练、主题公园,以及文具、服装、手游、AR体验、数字藏品等文创产业在赣州方兴未艾。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积极创新讲解模式,突破惯常思维,探索向“云”进发,通过直播方式,用镜头跟随讲解员深入场馆内,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传播到互联网,同时通过数字展览、线上宣讲等形式讲好长征故事、党史故事。“云”宣讲借助网络让更多人了解长征文化、接受红色教育,弥补了网友无法到现场参访瞻仰的遗憾。

讲好红色故事,活化传承有队伍。

长征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赣州各地通过组建特色文化团体、开展主题文艺活动、创作主题文艺作品等方式,展现长征的壮丽画卷和伟大精神。

长征源合唱团“用心唱”,长征源宣讲团“精心讲”,长征源演艺团“匠心演”,长征源小红星讲解团“童心传”……于都县以“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的方式,打造了一支支宣传创新理论、讲好长征故事、播撒思想火种的“轻骑兵”。他们从乡村到城市、从校园到机关、从线上到线下,用心用情将长征精神、红色故事、创新理论和党的惠民德政传扬到大江南北。

小红星红领巾志愿者向游客介绍羊皮袄背后的故事。记者刘凯 特约记者肖章荣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传承红色精神,让长征精神永流传。”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邹翠彤说,他们最近组织了700多人的研学团队走进瑞金、于都、寻乌等地开展红色研学,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赓续红色血脉,活化传承见显效。

这些年,赣州举办了“寻根共和国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培训招学引学推介会、“新长征,再出发”赣州25公里徒步暨“我的云长征”活动、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红色体育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出了“牢记革命魂重走长征路”“新长征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开展了“启航红五月走好新长征”“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等红培研学主题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致敬长征。

据统计,2023年,全市接待红色旅游总人次4193.89万人次,同比增长27.15%,实现红色旅游总收入443.73亿元,同比增长22.63%。

“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我们三代人早就把黄连长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我会嘱咐我的后代,继续把烈士墓守好。”崇义县乐洞乡乐洞村村民何清阳一家坚持为长征烈士黄连长守墓的故事,是对长征精神传承赓续的生动写照。

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长征精神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他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在瑞金市华屋红军烈士纪念亭前,游客们聆听“十七棵松”的故事,感受红军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人们驻足瞻仰,缅怀先烈,汲取奋进力量……

游客在瑞金叶坪镇黄沙村华屋红军烈士纪念亭前聆听“十七棵松”的革命故事。记者刘青摄

今日赣州,980多万红土儿女在长征文化、长征精神的感召下,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坚定不移纵深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当年长征出发地,如今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成为“新长征,再出发”的模范实践地。

新长征,再出发。赣州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高举革命旗帜,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遗余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和优良的作风,奋进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征程。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融入产业发展中,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两年前,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青年科研工作者彭立山放弃海外高校的职位,从新西兰回到国内搭建起研发平台,攻坚相关领域的难题。“就像当年红军战士突破敌人封锁线一样,我们也要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稀土产业升级。”彭立山目光中透着坚毅。

改革创新,热潮涌动。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相继落户,为赣州产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把弘扬长征精神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赣州持续加快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省“1269”、市“7510”行动计划,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如今,赣州“1+5+N”主导产业已扬优成势、聚链成群,大工业雏形基本形成,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4.1%,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3000家,百亿工业园区达16个,千亿产业集群增至4个,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锂电新能源产品出口量占全省60%以上。

赣县区菲仕绿能科技。记者伍煜 通讯员薛顺鑫摄

高质量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赣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方阵”,GDP总量达4606亿元,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62位,比2011年前移46位。今年4月,赣州获评2023年度全省综合考核一类设区市第一名,连续11年获评全省先进。

瑞金云石山,古樟绿意盎然,“长征第一山”石刻格外醒目。“我们丰垅村就在云石山脚下,更要弘扬长征精神,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丰垅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梁柏卿说,村里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红色旅游,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并深入赣州考察指导时的殷殷嘱托,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红色土地。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曾是一个不识富硒“金饭碗”的贫困山村,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硒产业兴旺村和红色旅游打卡地,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我们村很贫穷,现在通过发展富硒蔬菜、红色旅游等,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孙观发高兴地说,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潭头,看富硒产业的勃兴,品景美民富的画卷,感受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红土蝶变。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新貌。记者肖靓摄

新长征,再出发。赣州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践行为民宗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借助打好富硒品牌,赣南脐橙、宁都黄鸡、于都丝瓜、兴国芦笋、会昌贝贝南瓜等特色农货,成了当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当家产业”“拳头产品”。2023年,全市所有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5万元以上,82%的村过30万元,41%的村过50万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在民生领域厚植和弘扬长征精神。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4.03%、99.76%、94.49%,近三年累计新增学校学位18.39万个、幼儿园园位3.06万个。赣南医学院更名为赣南医科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顺利转设为市属本科高校赣南科技学院,和君职业学院(民办)获批建设开始招生。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23年,两个医院重点专科外转病人同比下降31%、48.52%。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总投资约36亿元的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灯光、声控、监控等各种设备的调试与优化。赣州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连续五年全省第一。“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形成,“5+2就业之家”、零工市场、就业帮扶车间服务千万家。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五区高架全面联通,高架通车总里程达127公里,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圈”正在形成。

赣州市中心城区四通八达的快速路。记者刘凯摄

…………

新长征,再出发。长征精神迸发出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励着红土儿女勇往直前、再创辉煌。赣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决策部署,结合市情实际,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记者钟义勇胡怀军温居林)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党建质量过硬“八大行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夯基培元、蓄势聚能。

日新月异的赣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记者刘凯摄

昔日长征出发地,今朝阔步新征程。新的长征路上,赣南老区人民饮水思源、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以奔跑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作为,努力创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让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永放光芒。

0 阅读:1

大江网

简介:权威网络媒体,江西第一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