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的故事是,一点之恩。
很久很久以前,有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便多了起来。一帮饥民闯入一家富户,抢了粮食就跑,几天之后,一个不漏,全被抓到了县衙。论案情,这些居民都该处死刑。
于是县令把材料准备好报道了,府里批了后就开展案卷。材料报到州里有个叫胡长龄的文书,觉得这案子有点儿冤,因为这些抢粮的人不是平日里作恶多端的惯匪大道。
而是在山下的饥民百姓,抢粮是为了活命啊,再说这事儿周礼也有责任,要是赈灾粮早点发下去,这些饥民也不会被逼上绝路。想到此,他把自己的意思斗胆禀报给周官。
周官听后,也觉得胡文书的话说得有理,但饥民抢粮从大门闯入也是事实啊。再说府里催得紧,要想把卷宗退回县里重新整理也来不及了。胡文书觉得这事有些棘手。
如何给这些饥民开脱罪责呢?他盯着案卷苦思冥想起来,突然有了主意,于是对州官说道,大人,如果这些饥民不是从大门里闯入,而是从狗洞里爬进去的呢。
州官听了说,那就好办多了,因为从大门里闯进围墙为抢,从狗洞里爬进去为偷。根据我朝刑法,强抢该杀,暗偷该打,多谢大人。胡文书听后,当即跪下,给周官磕了一个响头。
说,小人带那些饥民百姓,谢大人救命之恩,快起来,快起来,周官道,我有何德何能,可救那些鸡鸣百姓?这时,只见胡文书拿起笔来,在案卷材料的大字上加了一点儿,就这样,文字大门变成了犬门,犬门不就是狗洞吗?哈哈,妙哉妙哉。
周官见了犬门二字望着胡文书大笑起来,胡先生对老百姓可以说是一点儿之恩哪。果然,天后府里批下了案卷,批文中从对犬门中爬进偷粮的人只各打20大板。
当周礼把卷案转到县里时,县官看过批文后大吃一惊,只好顺坡下驴,将犯人各打20大板,全部释放了。
好了,一点儿之恩就分享到这儿,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