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不到百日,其激进的对外政策已引发多国强烈反弹。从东北亚到波斯湾,两个被美国列为"战略对手"的国家——朝鲜与伊朗,正以不同方式回应华盛顿的极限施压。
韩国釜山港内,美国"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的舰载机正在进行起降训练。这是时隔八个月美军航母再次进驻朝鲜半岛,配合美韩联合军演的意图不言自明。尽管特朗普多次公开赞扬朝鲜领导人,但平壤方面始终未予回应。分析人士指出,朝鲜的沉默源于美国实质政策的矛盾性:一边释放对话信号,另一边却联合日韩等国成立"多边制裁监测组",试图全面封堵朝鲜经济。
朝鲜近期军事动作频频,2025年被官方定为"军事训练强化年",战略巡航导弹试射与战术核武器演练交替进行。值得关注的是,俄朝军事合作持续深化,俄制卫星导航系统已开始接入朝鲜导弹部队,这种技术转让使得美国的情报优势被逐渐削弱。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的"石油归零"政策遭遇硬茬。伊朗革命卫队近期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大规模实弹演习,新型反舰导弹精准命中300公里外的海上目标。德黑兰方面明确表态,若石油出口被彻底封锁,将切断这条承担全球20%原油运输的战略水道。
尽管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曾释放谈判意愿,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强硬立场终成定调。以色列持续获得美国军售支持,F-35战机配备的钻地弹数量已达临界点。军事观察家指出,美以正在构建"十分钟打击圈",随时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突袭。
朝鲜与伊朗在长期制裁中形成了独特的应变机制。平壤通过加密数字货币交易规避金融封锁,伊朗则建立起覆盖三大洲的石油走私网络。两国军工体系均实现高度本土化,朝鲜的固体燃料导弹技术与伊朗的无人机产业已形成自主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朝伊联动模式正在显现。伊朗提供的无人机技术在俄乌战场经受检验后,朝鲜正着手引进相关生产线;作为交换,朝鲜的弹道导弹技术可能通过第三方渠道输往中东。这种"去美元化"的军事合作,正在动摇美国传统制裁手段的有效性。
东北亚与中东的紧张态势产生连锁反应。日本加速推进"反击能力"建设,计划在2026年前部署千枚远程巡航导弹;沙特则秘密与伊朗展开接触,试图在也门问题上达成临时妥协。这些变化显示出,各国正在为可能到来的地区冲突预作准备。
特朗普政府目前面临战略抉择:是继续加码施压迫使对手让步,还是调整策略避免多线对抗?国务卿蓬佩奥近期秘密访问利雅得,被外界解读为寻求阿拉伯国家支持对伊行动。然而,随着国际油价因紧张局势持续攀升,全球经济复苏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