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早晨,张阿姨一边塞满购物袋,一边叮嘱老伴儿不要出门接触外人。
“老王,这次真的不一样,你看新闻说‘双头犬’来了!
老伴儿一脸疑惑,啥是“双头犬”?
到底要不要紧?
尽管第一波疫情已经过去,不少人还是心有余悸。
张阿姨不仅囤积了口罩和消毒液,还给家里的药箱添了不少药物。
她包括了几种常用的药,比如退烧药、感冒药和几种针对老年人常见病的药品。
这些药品虽然平时不常用,但非常时期有备无患。
你可能会觉得,街上那么多药店,真有事儿还怕买不到?
可是忘记上次疫情里“连花清瘟都一药难求”了吗?
而且,市面上有些便宜的“三无”产品,那些口罩和药品不但没用,还可能有副作用。
买的时候一定要认准正规渠道和品牌,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听说邻居在家里因为哮喘没有急救设备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感到心头一震?
疫情期间,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制氧机和氧气简直是救命神器。
老王就讲述了他姐夫在疫情高峰期抢氧气的经历。
那时候他姐夫突然感觉喘不上气来,跑遍大街小巷终是没有找到医院的床位和氧气。
这个情景听起来心酸,但却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平时,家里备个制氧机,哪怕老人只是感到轻微胸闷,用一用也能缓解不少,避免耽误了去医院的时机。
这不,张阿姨家里现在还有一台备用的制氧机,关键时刻指不定能救命呢!
很多人因为并不知道血氧饱和度的重要性,从没想过在家里备个血氧仪。
事实是,这小器具却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大作用。
张阿姨一家在讨论时,就分享了一个例子:她听说同事老刘,前段时间家里有老人突然觉得身体乏力、呼吸困难,通过血氧仪一测,发现血氧值低于93,赶紧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
有时候,我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但血氧显著降低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小小的设备可以随时监测家人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血氧值异常,就能提前采取措施,不至于等问题严重了才觉察。当然,这些只是硬件上的准备。
要想真正抵御疫情,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免疫力。
张阿姨每天坚持锻炼,尤其是早晨去公园散步。
她还非常注意饮食,注重营养均衡。
尽管她家生活丰富,但她总是有条不紊地计划饮食,把家人的健康放在首位。
家里的人都有自己的防疫小习惯。
女儿每天早上喝一杯温开水,不仅补水还能帮助身体排毒。
儿子则喜欢用煎药的方法,搭配中草药调理身体。
他们认为只有身体强壮了,病毒才不会轻易侵入。
看起来,这类似乎像是小题大做。
不过经过了几次疫情波动,大家心里都有了一个共识:未雨绸缪远比亡羊补牢要实在得多。
想要渡过难关,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无论是物资上的,还是健康上的。
这种时候,最能体会到什么叫“多做准备少担心”。
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预防性准备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至少可以为各种可能性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张阿姨的一家正是这样,通过他们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健康和预防性准备的反思。
面对每次警报,我们应该从容不迫地面对,用心照顾好家人和自己。
或许病毒无法完全阻挡,但我们切实的准备和细心的照料却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希望大家和张阿姨一样,有备无患,平安度过这个冬天。
记住,不要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开始后悔没准备,从现在开始,备好这三样东西,让自己和家人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