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老艺术家陈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布达,小儿子叫佩斯。布达出生的时候,陈强在布达佩斯演出《白毛女》,名字由此而来。
陈佩斯从小就很崇拜父亲,那时候陈强演的“黄世仁”和“南霸天”是全国观众心里的天花板。
然而人生之路起起落落,15岁的陈佩斯因父亲的事情去了内蒙古,一去就是四年。
陈佩斯19岁了,前途未卜。陈强心疼儿子,找到老演员田华,求她,“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
就这样,陈佩斯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做演员,但是,陈佩斯作为演员,外形条件很受限制。
历经磨难的陈强鼓励儿子,“可以演喜剧啊。”1979年,《瞧这一家子》就是陈强带着儿子演的,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
朱时茂那时候也是八一厂的演员,他凭着正气的外形是当时的当红小生,陈佩斯经常在公用电话那里遇上他,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八一厂演员见面会,陈佩斯和朱时茂一合计,就给大家排了一个小短剧《吃面条》。
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外形上的风格反差很大,再加上短剧的剧情烘托,每次演出都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有一次,春晚导演黄一鹤听说了这两人的节目,两人一表演,果然非常欢乐。但是,黄一鹤却有点犹豫,这纯属逗乐的节目能通过审核吗?
黄一鹤考虑再三,还是顶着压力,决定给这个娱乐节目一个机会。
陈佩斯和朱时茂当时在节目单上是候选节目,两人没有正式身份,排练室和吃饭都没他们的份,好几次陈佩斯甚至都想退缩了。
1984年,两人的小品终于在春晚上演出,是春晚第一次有了小品这个类目。一夜之间,陈佩斯和朱时茂被全国观众认识了。
陈佩斯和朱时茂一起上过十次春晚,《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等等,是全国观众过年时的一份快乐。
舞台小品成功以后,陈佩斯作为一个电影演员的梦想又冒头了。他想,何不把喜剧风格拍成电影呢?
然而八一电影厂不拍喜剧片,陈佩斯就想离开八一厂。当时八一厂正在分房子,老师田华劝他还是别走了,陈佩斯心意已决,分不到房子还是坚决地离开了。
陈佩斯第一个喜剧片的剧本是《父与子》,剧本完成了,却没有电影厂肯接拍,陈佩斯一根筋,自己组队开拍了,又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才被中影公司买下。
《父与子》上映后大获成功,陈佩斯一鼓作气又拍了《父子老爷车》、《二子开店》等影片,陈佩斯这个光头形象也开始被观众喜爱。
陈佩斯终于成了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朱时茂对他的评价是“太倔了,太追求完美。”
1998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表演时出了事故,朱时茂的麦克风一上场就掉了,朱时茂只好时时贴着陈佩斯,这样的表演肯定影响效果。
那是两人最后一次上春晚,而陈佩斯的喜剧电影,也一直入不敷出,到后来,连开机成本都不够。
人生的际遇起起落落,有高潮就有低谷。
2002年,陈佩斯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曾经说,“弄虚作假已经成了非常堂而皇之的事情。”
陈佩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还是让陈佩斯经历了很大的挫折。
1999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给某视属下的公司下了一纸诉状,他们起诉其擅自出版和发行他们在春晚的演出作品光盘。
两人最终胜诉,这件事情之后,两人再也没有上过春晚舞台,而且他们失去了所有相关系统的演出邀请。
然而陈佩斯说他不后悔。陈佩斯曾经说上春晚的那几年很狼狈,为了那15分钟的演出付出了一年的代价,而现在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
那段时间,陈佩斯躲进了山里,潜心研究话剧和舞台表演。
陈佩斯曾经承包了荒山,大家都说他们靠种植果树东山再起。
然而事实上陈佩斯否定了这个传闻,他的妻子也说从没有靠山赚过钱。
从2001年开始,陈佩斯把精力放在了话剧表演上,他带着自己的班子开始一场场地演出话剧。
演话剧挣得少,但陈佩斯乐在其中,这一干就是十年,他为建立中国的话剧市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直到十六年之后,陈佩斯的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好大一个家》才重返了他曾经离开的某视舞台。
陈佩斯在为话剧事业奋斗的时候,老爷子陈强身体每况愈下,陈佩斯为照顾老爷子花费了不少心血。
陈佩斯经常放下工作整夜照顾陈强的起居。2012年,94岁的陈强平静地离世。
@诸葛霏霏 值得一提的是,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和朱时茂的儿子朱青阳也都喜欢表演,他们曾把《吃面条》重新演绎成《老面新吃》。
台下的陈佩斯和朱时茂看得眼泛泪光,这是他们的青春在下一代身上的延续,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梦想或许不同,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对艺术兢兢业业的态度。
佩服陈佩斯!
这对搭档不论在专业素养,成就,人品方面都没得挑。
看过话剧游园惊梦,一出场就浑身是戏!
真正的喜剧演员!真性情!
喜剧之王
老许,要老婆吗?[呲牙笑]
少爷的磨难
总算知道为什么叫陈佩斯了。
南霸天的子子孙孙。
演艺界,为数不多,站着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