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传承的“宁睡孤坟、不睡破庙”之说法,在解放军手中被破除!

小圣瞎谈 2023-12-06 08:36:13

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古人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也得出了不少的“经验之谈”,而且这些经验之谈往往是在“血与泪”的惨痛教训中才被大众铭记流传的。例如,“宁睡孤坟、不睡破庙”这八个字(也有说法叫“宁睡孤坟、不进庙门”),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尽管已经无从考究这一说法是从何时开始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该说法在漫长的历史中曾被古人奉为安全远行的“必记要务”。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警示性说法,却在解放军手中被破除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句老话就很少被提及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宁睡孤坟、不睡破庙”这一说法的由来。众所周知,在古时候,由于科技水平有限、物质资料匮乏,再加上牛主要用于耕地、马要重点保障军队战备,所以人们在外出的时候基本都是靠步行。尤其是远行之人,在外出的路上身上背着大包小包就特别显眼,很容易被歹徒强盗盯上。更重要的是,古代的人口少、交通差、城市化水平很低,因此远行之人在奔波的路途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许多荒山野岭或是人烟稀少的偏僻之地,于是如何停顿休息便成了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晚上,如何安全度过漫漫黑夜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事情。

而恰恰因为一些风俗以及相关文化的要求,古时候在荒山野岭或是人烟稀少的偏僻之地,往往会存在寺庙道观或是坟地。从正常人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优先选择去寺庙道观寻求住宿休息了,哪怕是破败的寺庙好得也能遮风挡雨。可古人却为何要告诫大众:哪怕去坟地过夜睡觉,也不要去破庙这种地方休息呢?

原来,破庙这种地方其实暗藏着许多危险因素:1、破庙之地多有强盗山贼出没:和现在一样,古时候,官府对于强盗山贼也是严厉打击的,因此强盗山贼自然不敢光明正大的在村舍或客栈住宿修整。于是,久而久之,破庙这类地方就成了强盗山贼的首选“基地”,在打家劫舍后都会到破庙进行修整、分赃。这点大家可以参考参考水浒传中“鲁智深在破庙遭遇一僧一道”的情节。2、哪怕是香火鼎盛的寺庙也有许多歹人:古时候,存在着部分人因违法犯罪而选择到寺庙出家躲避风头的情况,平日里这些“六根不净”的假僧人倒是人畜无害,但是万一被他们发现打尖住宿的过路人身怀财富,那就很有可能激起他们的歹念,进而下手实施侵害。这点也可以参考水浒传,书中说到二龙山原本有个寺庙叫“宝珠寺”,结果在住持邓龙的带领下集体养发还俗当了山贼强盗。

3、破庙之地易生歹念、多生是非:破庙之地人烟稀少、环境偏僻,这种环境特别容易导致人产生非分之想和贪欲邪念。尤其是古时候科技落后、官府监管不力,更是助长了部分人的作恶行为。因此,如果远行之人都选择在破庙落脚休息,那么就有很大概率会出现几个人同时在破庙休息的情况,万一其中哪个人产生了“邪念贪欲”,趁人不备暗下黑手,那后果不是财失就是人亡。

而坟地在古时候则是被人们视作“阴气甚重之地”、“不吉利之地”,大家都是避而远之,哪怕祭祀祭拜也都是在白天前往。因此,远行之人如果胆子大一点前往坟地落脚过夜,那么完全就能避开强盗山贼或是其他陌生人的打扰、威胁,进而保证自己的旅途安全。

不过,上述情况,在解放军的努力下很快就荡然无存了。这主要是因为,从解放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各野战部队和地方守备部队就大力实施剿匪除特行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就扫除了我国的匪患威胁,保证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与此同时,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派出各类工作队,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积极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教化民风民俗,确保人人有田、人人有房,使得大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把心思都放在了生产致富上。在此过程中,所谓的“宁睡孤坟、不睡破庙”之说法,自然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转载请联系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0 阅读:14

小圣瞎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