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姑姑、姐姐同嫁一夫,一生绯闻与美名并存

厚德生益 2025-03-16 11:48:37

1688年1月,一位名叫布木布泰的蒙古族老太太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大清帝国的朝廷和百姓都为之哀痛。这位老太太是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后人习惯称她为“孝庄太后”,以她的谥号为名。

临终前,孝庄抚摸着一直侍奉她的康熙,低声说道:“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康熙并没有立即安葬孝庄,而是将她生前所居的殿宇拆除,重建在顺治帝的陵墓风水墙外,命名为“暂安奉殿”,孝庄的灵柩被安置于此。直到37年后,雍正三年,孝庄的棺椁才被正式安葬于地宫,称为“昭西陵”。昭西陵与她的丈夫皇太极的埋葬地——盛京(今沈阳)的昭陵相距数百公里。

关于孝庄的绯闻在她下葬后再次传开。人们传言,孝庄在入关后曾嫁给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因此死后不敢与皇太极同葬,只能以不忍远离儿孙为由,留在了清东陵。至今,300多年过去,人们谈论的仍然是围绕孝庄的种种传闻。

然而,鲜有人知,这位辅佐了两位少年皇帝的太后,实际上是“大清第一女强人”。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孝庄与皇太极的婚姻本身就充满了不寻常的色彩。皇太极一生娶了15位后妃,孝庄是这庞大妻妾队伍中的一员。她13岁嫁给34岁的皇太极,而此时皇太极已有三位妻子,其中一位是比孝庄大15岁的亲姑姑,后来成为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孝端。这意味着,孝庄实际上是嫁给了自己的姑父。

更为复杂的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即宸妃)也嫁给了皇太极。姑侄三人同嫁一夫,在当时的汉人社会中被认为是悖德的,但在蒙古和满族等游牧民族中,这种婚姻关系并不被视为禁忌,只要男女来自不同氏族,就可以结成婚姻,辈分不在他们的伦理观念之内。

孝庄之所以姑侄三人都嫁给皇太极,根本原因在于部族间的婚姻联盟需求。努尔哈赤晚年统一女真各部后,开始缔结蒙古部落,以共同对抗明朝。孝庄出身的科尔沁蒙古部落因其地理位置最接近建州女真,最早与努尔哈赤建立了军事同盟,而婚姻成为巩固这一同盟的重要纽带。

在清朝入关前,科尔沁蒙古与满族皇家联姻多达33次,21位女性嫁给满族皇室,12位满族女性被嫁回科尔沁。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并建立了后宫制度。在15位后妃中,只有5人拥有独立的居住宫殿,称为“五宫制”。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姑侄三人均为五宫成员,其中孝端位居正宫皇后,显示出这个蒙古部族与满族皇室关系的紧密。

然而,孝庄在五宫中的地位最低。相反,她的姐姐宸妃深受皇太极宠爱。1637年,宸妃为皇太极生下一个男孩,立刻被定为“皇嗣”。一年多后,这个男孩不幸夭折,而孝庄的儿子福临(皇太极的第九子)降生,但却未能得到皇太极的多大关注。此后,孝庄再未生育,而她的姐姐宸妃则在1641年去世。

关于孝庄的第一个绯闻传说,或许是在此时产生的。1642年,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后宁死不降,民间传言是孝庄以美色和人参汤说服洪承畴降清。然而,稍微了解清朝入关前政治运作的人都知道,在以军事为主导的体制中,任何女性(包括皇帝的妻子)都没有参与政治的机会。相反,努尔哈赤病逝后,为了防止皇妃干政,努尔哈赤的大妃被逼去殉葬。因此,至少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后宫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人们根据孝庄在顺治和康熙两朝的作为,认为她不简单,因而推测她在皇太极时期也必定有所作为,甚至认为她辅佐皇太极打下了江山。其实,这些都是脱离历史情境的臆测。与此同时,人们相信她有能力,却又对女性存在天然的偏见,因此只能在她的美貌和姿色上做文章。表面上是在赞美她,实际上却是对她的贬损。

客观而言,在清朝入关之前,孝庄并无参与满洲皇族政治的可能性。更何况,她并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女人,离决策的核心更远。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积蓄力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用闲暇时间为自己充电。

史书记载,孝庄聪慧过人,尤其热爱读书。当时,满洲皇族普遍喜爱《三国演义》,她也跟着学习,从中吸取谋略。可以说,天赋与学习的热情是她后来崛起为“女强人”的主要原因,而非传统所编造的美貌。

1643年,皇太极在清军入关前夕去世,临终未指定继承人。这使得大清皇位的继承成为八旗内部争夺的焦点。最终,孝庄的儿子福临(即顺治帝)年仅6岁继位。一些史学家认为,孝庄母子成为赢家,说明她在这场争夺战中施展了手腕。另一些人则继续围绕她的绯闻,猜测她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产生了感情,借此让多尔衮退出争夺,支持年幼的福临。

然而,历史的真相如何呢?由于孝庄身处后宫,加上入关前满洲皇室对后宫干政的排斥,这一时期关于孝庄的史料几乎为零。从八旗制度来看,各旗为了自身利益都会推举自己的旗主为继承人,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皇太极去世后6天,八旗旗主无法开会决定继承人,最终只能采取折中方案,让紧张的权力斗争得到缓和。

根据已故清史学者商鸿逵的分析,皇太极去世后,他的第十四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都正当盛年,且得到各自旗主的支持,因而两人为了皇位相争不下。豪格有皇太极生前所指的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而多尔衮则有两白旗的支持,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势力最弱,因此拥有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代善是皇太极之兄,早年曾推让不争,使得他的威望极高。当代善的儿子告诉他“众人已定议立睿王(多尔衮)”时,代善只是“嘿嘿”了两声,不置可否。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意识到无法得到多数旗主和大臣的支持,遂退而求其次,选择年幼的福临继位。这个提案可谓一箭三雕:一是选皇太极的儿子,代表了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利益,他们不会反对;二是以皇太极的幼子来迫使长子豪格退出争夺;三是幼主继位需要摄政,多尔衮可以进一步谋求摄政王之位。

果然,这个折中方案一提出,便广受欢迎。福临幸运地被选中,成为大清入关的第一任皇帝。然而,皇太极一生有11个儿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被选中呢?难道真如人们所说,是福临之母孝庄与多尔衮的感情促成的结果吗?

很遗憾,真实的历史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八卦欲。细究皇太极的11个儿子,除去长子豪格和已去世的二子、三子、八子,以及庶妃所生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真正有资格成为嗣君的“五宫”后妃之子仅有两个:孝庄所生的九子福临,麟趾宫贵妃所生的十一子。然而,麟趾宫贵妃的身份尴尬,她本是满洲的政敌——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妃子,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后,她作为战利品被纳入后宫。基于这样的身份,她的儿子很难获得各旗旗主的认同。因此,最终只有福临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可见,福临继承大统的事件,是八旗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孝庄并没有也不可能出力。人们在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将他/她的经历重构,要么高大化,要么神化。孝庄被一些史学家认为在儿子继位过程中施展了非凡的谋略,正是这一历史书写的规律体现。然而,一个人的伟大并不需要从头到尾都伟大,只要在某个时刻彰显出伟大,这就足够了。真实地记录他们在伟大之前的无能或无力,并不会损害历史人物的形象,反而会让他们更加真实。

即便在孝庄以皇太后身份进入紫禁城后,长时间内她仍未有太大作为。在多尔衮摄政的7年间,这位政治与军事强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个人威望与权势随之提升,封号也从“叔父摄政王”一路上升至“皇父摄政王”。他将政治对手豪格幽禁致死,将共同辅政的济尔哈朗罗织成罪名。多尔衮权倾天下,实际上已成为大清皇权的唯一代理人。

在这7年间,孝庄被迫与年幼的福临分宫而居,这显然是多尔衮防止孝庄利用皇帝干政的举措,而孝庄母子无力反抗,只能隐忍顺从。就在多尔衮生命的最后一年,顺治七年(1650年),江南传出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绯闻。至今,史学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疑案。

绯闻源于南明反清斗士张煌言所写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孝庄太后住所慈宁宫举办婚礼的场景,因而人们相信这是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证据。其他证据还包括: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说明孝庄下嫁后,顺治才称其为“皇父”;满族入关前,尚有弟娶寡嫂的婚俗,因此孝庄下嫁多尔衮也不稀奇。

这一连串证据几乎将孝庄下嫁之事坐实。连清史名家商鸿逵也认为,“孝庄曾和多尔衮结婚,这件事固然缺乏确证,然蛛丝马迹也有可寻”,并认为若果有此事,正好说明孝庄为了儿子的皇位安全,能够随机应变,是政治手腕高明的表现。

然而,孟森、郑天挺等著名历史学者则认为孝庄下嫁的绯闻纯属子虚乌有。他们指出,张煌言是反清志士,诗是根据传闻而作,不能作为历史证据。顺治尊多尔衮为“皇父”,类似于古代“尚父”的尊称,也不是顺治认父的证据。

从一些历史细节来看,孝庄并未下嫁。史载,孝庄居住的慈宁宫迟至顺治十年(1653年)才修缮完毕,之后她才搬入居住,而此时多尔衮已去世3年,张煌言所述的慈宁宫大婚场景显然是虚构的。

一种可能性是,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正月强娶了豪格的遗孀,而这桩婚事传至张煌言所在的浙东,早已变形成多尔衮娶皇太后的绯闻。张煌言未加求证,便根据传言写出了孝庄太后下嫁的诗,意在嘲讽清朝。这或许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

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在塞北狩猎途中突然去世。多尔衮去世后,孝庄作为隐忍多年的女强人形象才真正开始显现。这一年,顺治只有13岁,仍是少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对多尔衮的清算,虽以皇帝的名义进行,实则出自孝庄之手。

根据孝庄的安排,多尔衮的灵柩运回北京后,顺治首先下诏为他举行国葬,接着下令从他的王府收缴玉玺,十多天后便宣布亲政。仅仅两个月后,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多尔衮有篡位嫌疑,一场针对多尔衮的历史清算随之展开。多尔衮最终被剥夺封号,甚至遭到掘墓。在这个过程中,孝庄果断而迅速,通过打倒多尔衮,帮助少年顺治重新树立了权威,巩固了皇权。

此时,举朝才发现,原本沉默的皇太后竟然如此果断与强悍。1659年,郑成功联合张煌言北伐抗清,一度攻陷南京。听闻消息后,顺治产生了退回关外的打算,而孝庄则斥责顺治不应懦弱。这表明孝庄的强势。

当年,孝庄作为婚姻结盟的纽带,从科尔沁蒙古嫁入满洲皇室,如今,她继续操持这张联姻网络。在顺治朝,她指配的满蒙婚事不下20起。顺治的两位皇后,均来自孝庄的侄女和侄孙女。此外,孝庄还通过联姻笼络权臣。她将一个侄孙女嫁给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子,使济度与顺治成为连襟,促使济尔哈朗家族更为尽心辅佐刚刚亲政的顺治。对于当时手握重兵的汉王,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孝庄也通过联姻进行控制。这一张张联姻网,在后来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顺治与母亲孝庄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爆发点在于顺治对孝庄为其指配的皇后并不满意,彼此间没有感情。他爱上的人,是自己弟弟的遗孀董鄂妃。因这一感情事件,顺治长期不去看望母亲孝庄。

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孝庄与顺治的矛盾不仅是因为儿子的婚事,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两人的政见分歧。顺治长大后,热爱儒家文化,并在朝中推行汉化改革,引起以孝庄为首的守旧派的警惕,母子关系因此变得僵硬。

1660年,董鄂妃不幸早逝。在感情与政治上遭受双重打击的顺治心灰意冷,决心皈依佛门。次年,顺治在郁郁寡欢中感染天花病逝,年仅27岁。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