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你们应该也看到了,
之前就传过“丘栋荣要离职”,
昨天又传了一波,还有官媒报道,所以到底是真是假?
不管了,不打无准备之仗,试着找找平替~

01
丘栋荣
丘栋荣的详细介绍戳这里,
https://mp.weixin.qq.com/s/SIvsqk-FpaDfGmlBiMiz2Q
概括起来,
核心理念是“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也就是“PB-ROE”。
从这个理念出发,
丘栋荣选股时,要求个股具有“估值低、基本面风险低、增长可持续”的特征,有点深度价值的意思。
但他同时又把边界放的很宽,
在汇丰晋信时重仓大盘蓝筹股,到了中庚基金后重仓小盘股。对此,夸他的人说:拓展了能力圈;骂他的人说:风格漂移。
但丘栋荣的回答是:
“我们一直用同样一把尺子(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体系)衡量所有投资对象,大盘股、小盘股、房产、债券......”
对于深度价值投资者避之唯恐不及的“100倍PE公司”,
丘栋荣的态度是:
“不是说一定不接受,如果要我接受100倍估值的公司,一定是能让我相信,它未来的现金流比10倍估值的要高很多。”
实际操作中,
丘栋荣在乎市场估值的高低。季报中多次提及“市场估值分位数”、“股债性价比”,之前在汇丰晋信时还有过2次大幅度择时,有一点“自上而下”的意思。

也通常是左侧买入。
2020年坚守小盘股,
2022年后又极度看好港股,还专门发了一只港股基金。
这让人又爱又恨,
2020年,因为坚守小盘股,基金大幅跑输市场平均水平。
2023年下半年后,因为港股仓位太重,基金再次跑输。
没办法,“基本面好、估值低”≠“马上涨”,买丘栋荣的基金不可避免的要经历黎明前的煎熬...

总结起来,
丘栋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这几组词:
1)深度价值
2)边界放的很宽,持仓可盐可甜
3)左侧买入,当投资逻辑迟迟不兑现时,基民可能要煎熬一段时间
4)择时
这几个特点,满足其中一个或两个的基金经理挺多,但都放在一起,确实不好找平替。
02
鲍无可
从刚刚总结的“投资理念”出发,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鲍无可。
两人的底色很接近。
鲍无可虽然也被贴上了“深度价值”的标签,但他更看重公司的基本面,“基本面好”是排在“低估值”前面的,然后是左侧买入,等待上市公司兑现价值。
当然,因为持仓不同,两人的净值曲线走势并不一致。
丘栋荣当时重仓小盘股,2021年年中就爆发了,后面重仓行业彼此对冲,净值曲线横盘震荡。
鲍无可重仓出版传媒、水电、石油石化、电信运营商,后面又加仓了有色金属,直到2023年才爆发,而且是持续爆发,近期刚创历史新高。
但看2019年以来收益的话,两人很接近,中庚价值领航(丘栋荣)涨了133.08%,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鲍无可)涨了130.78%。

区别上,
鲍无可是纯粹的“自下而上”,丘栋荣要灵活得多,关注市场整体估值的高低,也关注市场风格的切换。
03
杨金金
杨金金和丘栋荣的相似之处在于投资理念中的那份灵活性。
和丘栋荣一样,杨金金也把握住了2021年下半年的中小盘行情,声名鹊起。
当年年底在接受采访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就像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发现历经了五年时间一样,此轮低估中小盘成长股的价值发现或许也才刚刚开始。”
“但是,市场的底层逻辑不是大盘和小盘,而是变化和低估。如果真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它们的成长性跟估值匹配度又倒过来了,那为什么不买大公司呢?”
之后没多久,他果然转向了大公司,重仓公用事业、有色金属,和丘栋荣的持仓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人的净值曲线走势也因此比较接近~

04
然后难点来了,
鲍无可的规模已经膨胀到200亿+,
杨金金的几只基金都限购,
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看了其他明星基金经理的表现,收益、回撤和丘栋荣接近,或者比丘栋荣好的主要是这几位:

周海栋是收益最高的,回撤也比丘栋荣小。
2020年上半年之前重仓计算机、电子、医药,没错过核心资产行情,2020年下半年后快速重仓有色金属,也抓住了风格切换后的行情。
不过,周海栋的规模也很大了,336亿。

其次是刘旭,
基金净值走势也要好于丘栋荣。

他属于长跑型、耐力型选手,自下而上精选个股,不买估值过高的公司。
他曾这么说:
“再好的公司如果买贵了也会有风险,因为未来不可预测。我是希望越安全越好。这个安全可能是产业地位带来的,也可能是报表带来的,一般 PE不超过 20、 PB 尽量不超过2。当然也不是越便宜越好,还要看行业,现在有一堆 2倍PB的公司并不好。”
持仓也相对均衡、稳定。
核心资产牛市中曾重仓食品饮料,2021年后重仓机械设备、通信、家电。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