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完的零食袋,喝完的饮料瓶都是垃圾,它们有的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有的却并不容易回收利用,只能填埋,等待自然降解。
但还有一种垃圾,它的回收利用难度非常大,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办法,但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大部分问题还是客观存在,这就是建筑垃圾。
对于这一点,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感到非常担忧,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他直言:“我个人的看法,将来子孙后代写历史教科书,写到我们这代人,不会有任何好词儿来写我们这代人,大家同不同意?”
他之所以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被子孙后代批评,就是因为建筑垃圾问题已经给后人制造了大麻烦。

孙立平教授是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研究“社会转型”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等课题,紧扣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未来中国社会的转型之路。
但社会学可不是简单的空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孙教授从很多细节入手,从这些细节去寻找它们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很多时候就容易得出令人大感意外的结论。

在一次研究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孙立平在朋友的启发下关注到了建筑垃圾这个领域。
他的朋友是原建设部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此人对建筑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提到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其实只有30年左右,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即使将这个时间延长,就按照平均产权50年的时间来计算,这个周期依然是比较短的。很多人把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积蓄都用来买了房子,把它当成最重要的财富,但实际上,在不久的将来大部分建筑会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成为建筑垃圾。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孙立平教授立刻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近些年很多城市几乎都是同时盖起大片的商业楼群,这意味着它们未来会在某个时间段,也许是30年后,也许是50年后,全都到达使用寿命的上限,只能拆除。
那么问题来了,全国这么多的楼群如果都在未来的某个时段内陆续拆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丢弃到哪里去呢?
考虑到建筑垃圾大部分都存在难以降解的情况,如果也采取全部填埋的办法,这意味着他们必然会影响土地的自然生态,它们填埋到哪里,哪里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会影响自然环境,产生不少污染问题,导致这些土地无法很好的发挥更多作用。

而且更糟糕的是,在孙教授想到这些问题之前,美国方面就已经关注到了中国短期内大量盖起高楼会产生的长期问题。孙教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美国《纽约时报》之前就已经提出了相关课题,并且有学者一直在关注中国的高楼大厦问题。因为美国过去也经历过短期内盖起很多高楼的历史时期,几十年后,这些高楼的寿命陆续到期,给美国政府出了难题。对此,媒体记者王霜舟提到了中国大城市郊区正在出现的一些被人忽视的情况。
就以北京来说,《北京晚报》在2013年8月曾经报道过一则消息,在北京五环路沿线出现了大量建筑垃圾,它们平均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堆,少则半吨,多则一吨。

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北京出现,同样是2013年,西安有一大堆被拆迁的建筑垃圾被人倾倒在明皇陵附近,结果压垮了文物雕像,当时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几乎可以这样说,改变越大的城市,往往周围的建筑垃圾就越多。人们看到靓丽整洁、高耸入云的新楼房的同时,很多旧楼房的建筑垃圾也被丢弃在了不同的地方,影响着相关区域的自然环境,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一直堆下去,早晚要有某代人去想办法彻底解决。

所以说,这就有孙教授在本文开头的那一句感慨,担心子孙后代会骂我们这一代人。
但对于这一问题,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对此,新奥混凝土集团成为了一个开路者,该企业在贵阳和兰州建了两处工厂,将回收的建筑垃圾进行研磨,分离出水泥后重复再利用,生产了再生水泥。但外界对这种水泥并不是很放心,担心使用它们修建出来的建筑质量存在问题,所以不容易被市场接受。而且学术界对再生水泥与新水泥的使用情况也有些分歧,有说实际使用无差别的,也有说有差别的。因此如何解决建筑垃圾问题,我们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又何止是建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