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开国中将陶勇遗体在井中被发现,陈毅大怒:他绝不会自杀

花开半夏千古 2025-04-09 11:07:08

1955年大授衔中,总共有175名将军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他们几乎都是在一线战场带兵的将军,无不战功赫赫。

其中有一位也是战功赫赫,他作战非常勇猛,在军中有“拼命三郎”的外号,但是人生却是历经坎坷,他就是开国中将陶勇。

1967年,一具尸体从一口井中被捞出,而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陶勇中将。事后经过调查,他的死被认定为自杀。不过对于这个说法,陈毅元帅却并不相信,还勃然大怒表示“他绝不可能自杀”。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陶勇会如此?

在讲述这件事情前,有必要回顾一下陶勇将军的革命生涯,也只有先了解这些,才能理解为什么陈毅元帅坚持认为陶勇不可能自杀。

陶勇本名其实叫张道庸,是安徽省邱县人。

他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亲,生活十分困苦。为了活下去,他去地主家里当童工,经常挨骂挨打。而且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腐朽的清政府刚倒台不久,各地军阀纷纷佣兵自理,占山为王,成了“土皇帝”。这些军阀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继续反复盘剥老百姓,百姓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生活根本没有任何盼头,但也不敢反抗。

这些经历深刻的影响了陶勇,让他从小就萌生了敢于斗争,必须改变命运的想法,同时他对亿万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也感到同情,立志要当兵,给穷苦人打天下。

当1929年红军招兵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后,他果断加入了共青团,跟随红军队伍来到了河南商城,参加了游击队,成为了一名战士。

参军后,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但又能做到不盲目冒进,在保存自我的同时消灭敌人。

这些表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于是他从一名普通红军战士逐渐升职为红十一军32师连长。

后来红十一军并入红四方面军,当时他已经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团长。

面对敌人的围攻,他在反围剿战斗中屡立奇功,多次带领战士们战胜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因此战友们给他起了“拼命三郎”的外号,就此在红军队伍中有了比较高的威信。

但随着反围剿战斗的失败,他被迫跟着大部队走上了长征路,期间他担任开路先锋,多次率先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带领部队横渡黄河,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仅从他的这段经历就可能看出来,陶勇是一位敢打敢拼且心理素质十分过硬的猛将。

长征结束后,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改编为西路军,对大西北挺近,但因为延安的命令反复变化,导致西路军面对西北三马军阀时多次陷入困境,进退失据,最终全军绝大多数战士光荣牺牲,只有极少数人突围成功。

陶勇被三马军阀抓获,就在他即将被军阀杀害的时候,西安事变爆发,全国开始一致抗日。西北三马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陶勇。

在抗战期间,他担任了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参谋长,期间和陈毅成为了搭档。

陈毅听说了他的事,建议他改名,于是他彻底告别了张道庸这个在陈毅看来十分平庸的名字,改名陶勇。

在解放战争期间,陶勇也多次在关键战斗中立功,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

60年代,他被调往南京军区,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为了许世友将军的好搭档。工作期间,他为了提高南京军区的国防力量殚精竭虑,努力工作,让南京军区威名在外。然而特殊时期到来后,他遭到了冲击。

由于陶勇性格非常耿直,不够圆滑,看到不顺眼的事情总是忍不住说出来,结果在特殊时期得罪了一些人,于是他被扣上了“叛徒”和“汉奸”等罪名,遭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在1967年初的一天,陶勇和平常一样,在视察工作结束后到军区大院内散步。

当天陶勇的情绪似乎比较稳定,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他还叫平常负责给自己理发的周妙基给自己剪一下头发。警卫员立刻去找周妙基,结果回来却找不到陶勇的身影。

这下警卫员慌了,和军区其他人一起到处找,结果在井内看到了一只漂浮着的军帽,那正是陶勇的帽子。大家立刻意识到了危险,赶紧把他从井里捞了出来,但一切已经迟了。

事后,官方部门经过调查,认定他是自杀。

陶勇的家人对此坚决不相信,陶勇的儿子深知父亲的冤情,找到许世友哭诉,当时在场的人看到这些都心酸不已。陈毅得知消息后更是拍了桌子,生气的说:“他绝对不可能自杀!”

但当时陈毅的处境也不太妙,尽管陈毅很想帮助陶勇恢复名誉,但直到陈毅去世,这件事也没办成。

后来陈毅的老搭档粟裕大将出面,终于在1973年帮助陶勇恢复了名誉。

其实当时粟裕自己的名誉都没恢复,但他顾不得这些了,坚持帮助陶勇的家人。粟裕大将去世十多年后,粟裕的名誉才完全恢复,这一切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