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消费主义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甚至有过消费能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时候。
幸好,踩刹车踩得还算及时。
我现在已经能比较理性地消费了。
在花钱这件事上,不再盲目跟随,也不再听之任之,而是有了自己的主见。
·
1)再喜欢的衣服也会穿腻的。
回顾自己的过去,我发现很多我当时觉得喜欢到,不买就吃不下睡不香的衣服,穿过几次以后,心情也就淡了。
所以,我现在已经学会不再执着马上拥有了。
我会先等一等,检验一下是冲动,还是心动。
等着等着,还可能等来了打折优惠,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价格却便宜了,不是更香吗?
·
2)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多出来的功能真的会经常用到吗?
我是数码控,每次看到新手机新电脑有新功能,就会特别想买。
但冷静下来想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新品多出来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用不上的。
那我们为什么要为自己用不上的功能多掏钱呢?
我现在已经喜欢上,一部手机用个四五年,一部电脑用个七八年。
在不影响生活和效率之前,都不打算更换。
·
3)好的东西是买不完的。
更主要的是,没买好像也可以过得很好。
我曾经以追求品质为由,越买越贵。
后来发现,总有更好的更贵的在前方等着我。
衣服、鞋子、生活用品统统如此。
根本买不完,追不完。
既然如此,不如回归本质,买真正需要的,买适合自己的,买能力范围内的。
·
4)买一两件贵的东西,并不能改变阶级状态。
每天还是要挤公交地铁上班。
每天还是要在客户面前忍气吞声。
每天还是要住在并不十分喜欢的出租屋里。
……
最惨的是,即使你买的是真的,如果阶级状态没改变,别人也会以为你买的是假的。
想想就觉得特没劲儿。
·
5)攒钱买和借钱买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在获得商品的结果上也许是一样的,所以有人会觉得不如早买早享受。
但两者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完全不同。
攒钱买——
你会想着要省着点,为了自己喜欢的想要的物品,你愿意少买点其他不重要的物品。
你会规划自己的钱。
你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借钱买——
会给我们一个错觉,仿佛借来的钱都是自己的,明明是借来的,却误以为自己买得起,自己有能力承受。
导致的结果是,买东西没有概念,平时也不会有省钱意识,越买越快乐,越买越起劲,滚雪球般滚出一个无底洞。
有个词叫“消费力错觉”。
指的是不能合理评估自己所在的消费阶层,从而作出超越阶层的消费决定。
借钱的人就很容易产生“消费力错觉”。
·
6)不买立省100%。
面对便宜的东西,有优惠的物品,哪怕我们不需要,也常常会产生:哇,好便宜,好划算,不买我就亏了的想法。
打住,如果不需要,买得再便宜也是吃亏。
不买才是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