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从1998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力争让国企走出经营困境,我党在1999年召开的国家经济工作会议上,经一步确立这项计划。
令人奇怪的是,1978年我党便提出改革国企,令其走出计划经济的窠臼,可是十几年过去,始终成效不大,有人总结说,这是因为崛起中的私企挖了国企的墙角,存在不正当竞争。
一:
1984年10月,我党十二大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在城市建立市场经济,决定用五年时间搞活国有企业。
这时,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当时还有一个颇为流行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赚钱追求效益成为社会主流。
但是,在经济增长大潮下,私企如雨后春笋生根发芽,国企却在这难得一遇的发展机会中显得步履维艰,效益不仅没有上涨,还出现了大规模亏损和破产。
随后十几年,国企破产新闻大量见诸媒体,引发相关人士反思,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大量发展机会,为啥国企就不能迎风而上,适应社会变革的脚步?
专业人士评论说,国企亏损存在几个因素,没有招牌产品打入市场,赢得大众口碑,不是生产产品不对路,就是产品质量不过关,放到市场卖不出去,成本当然收不回来。
成本收不回,自然赚不回钱,主营业务收入逐步减少,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收入减少,国企还有养活一大群人,不仅成本高,费用也高,最后利润自然为零或负。
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或收入减少,导致企业收支不平衡,企业走向破产,这个问题有人早已看到了,可是国企改革却一直推到十几年后的朱镕基强行推动,中间为啥又耽搁了这么久?
一个问题,就是人情面子,也就是企业领导班子有问题,有文章谈到,国企的破产主要因为领导班子存在私、懒、软、奢、散等几个缺点,企业领导普遍官僚作风严重。
作为领导缺少经营意识,没有市场观念,也没有财务税收观念,只迷恋于使用权力,导致企业领导出现大批懂技术不懂领导,懂领导不懂技术,甚至两者都不懂的国企班子。
这样的领导班子自然不能领导国企走出困境,不能带头消除员工头脑里“铁饭碗”的观念,甚至带头对抗国企改革,导致国企人事制度任人唯亲,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
二:
从1984年制定总方针后,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但是重重阻碍也并非没人敢破,1981年,从部队退伍的姜维告诉母亲,他要到大连大街上摆地摊,搞一个照相摊,专门给人照相。
母亲听完很生气,认为干个体户不是正式工作,没有保障,还是让他等待有关部门通知,到正经单位上班,但是迟迟等不到工作机会的姜维,决定摆摊。
在大连动物园门口,1981年五一劳动节,姜维一天竟然赚了500元,这么多钱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激动的姜维泪流满面,可是,好景不长,1983年,姜维被工商部门清出动物园。
姜维被人当成社会闲散人员,直到他看到电视新闻,国家说干个体不丢人,只要是自食其力国家都鼓励,姜维和几个同行商量,决定注册一个公司。
单一搞照相还不够,几个人认为,可以搞摄影,但是,他们没有摄影设备,当年一套摄影设备要十几万,姜维和他的同伴根本买不起,不但买不起,他们只能冲洗黑白照片。
冲洗彩照还得上国营照相馆,有一天,姜维得知有个有点背景的港商廖老板来到大连开饭店,不知从哪听说了姜维的名字,向大连市委提出想见见姜维。
两人见面后,廖老板考验了姜维照相技术,对他表示认可,知道他设备短缺后,当场送给他一个价值19.8万元的彩色印机,鼓励多洗好照片,姜维十分感动,这让他摆脱了依赖国营。
姜维认为和廖老板合作更有发展,提出愿意和廖老板合开一家摄影公司,得到同意,姜维到大连工商局办手续,却得到回复说,个体不允许和外商合资办公司。
没有办法的姜维只好坐飞机去北京想办法,被介绍给国家领导人王任重,王任重了解情况后,给工商总局局长任忠林写了推荐信,姜维找到任忠林,问个体户如何和外商合作?
任忠林告诉他,个体成为私企成为独立法人,便可以和外商合作办公司了。但是,当时我国法律还没有私营企业这个概念,为此任忠林找到胡耀邦,商讨解决办法。
胡耀邦认为可以特批姜维成立私营企业,和外商廖老板合作,1985年4月,姜维终于拿到了国家工商总局发给姜维的私营企业营业执照,承认了他私企的身份和地位。
这件事在当年非常轰动,姜维的私营公司,成为全国首家私企,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私企数量越来越多。
尽管规模小,人数少,存续时间不长,但是在市场,私企慢慢形成与国企竞争的局面,有人对这一现状不满意,认为私企壮大全靠挖掘国企的墙角,是私企从内部掏空了国企。
令国企破产,这种言论其实相当不负责任,国企相比私企占有雄厚资源、人脉、信息、财政等优势,在这些方面,私企起步和最初发展阶段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国企相比。
市场是一块大饼,以前国企能分,私企成立了,只有占领市场才能存活,从姜维成立第一家私企开始,中国私企一度以每天809家的速度增长。
至2001年,全国私企数量达到202万多家,主要集中在贸易餐饮等行业,成立初期私企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陆省份仍然以国企为主,私企注册数量不多。
三:
而资源等行业,私企更无法与国企相比,但是,为了生存,有眼光的私企老板会在品质、服务等方面想办法,还会在财务制度上趋利避害,为自己节省成本费用。
国企使用的财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它不问资金性质来源,也不管企业经营行为的时效性,只要是财政拨款,花完为止,至于具体花到哪里?钱有没有用到位,长期以来无人问津。
这导致国企花钱产生了大量浪费,加上国企班子本身对市场变化不敏感,从上到下,没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和理念,反正吃财政,铁饭碗,就算吃不饱也饿不死。
而私企则不同,为了赢得市场,必定得高度关注市场动向,行业变化,制定发展策略,必要时还得及时调整发展策略,而开公司赚钱必然成为私企重视的一环。
在财务制度上,私企与国企全然不同,它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对经营行为的时效性十分重视,对由此产生的成本、费用格外计较,如何降低成本是私企追求的目标。
如果论对同行业市场的敏感度,私企在一些方面比较国企反映更快,特别是服务行业,伴随私企经营行为、经营范围的扩大,财务核算科目也有增加。
比如投资收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伴随经营改变,私企的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都会出现调整,而这些在早年间只开普票的国企而言,是没有出现的。
加之中国私企与国外不同,由国家力量催生,与政权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早期经营受到官方压制,作为私企不允许像国企那样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和国家补贴。
所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出现亏损与破产,是因为私企“挖墙角”的说法,站不住脚,从姜维创办私企的例子能看出,经营私企比国企更难,也更危险。
但是,当年的国企有大也有小,姜维的摄影公司后来随着规模扩大,在大连市场也具有一定影响,拥有比国营照相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这样的竞争优势只存在于服务业等投入成本小的行业,那些亏损破产的资源型、制造型大国企,说因为私企的不正当竞争所致,是无稽之谈。
好在朱镕基提出改革国企,三年后,七成的中大型国企实现扭亏为盈,国家名单上国有控股大中型控股亏损企业为6599户,2000年时,名单上企业减少了4799户。
2000年,国有企业实现净利润2391.9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196.6%,从行业来看,1997年全国净亏损地区10个,1999年变为9个,到2000年底,以上地区均实现扭亏为盈。
四:
尽管有说,国企脱困是暂时的,根基并不稳固,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从1978年就提出的国企脱困,2000年才初步实现,伴随中国加入WTO,国企经营进入下一个阶段。
21世纪以后,中国对国企私企的地位又重新定义,两种企业都被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立均、鞠志萍.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工程评析.环渤海经济瞭望.2001.10
2:洪怀峰、王昱君.改革开放30周年纪事之五新中国私企第一人.乡音.2008.11
这个锅甩得感觉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按照这个说法,在国际市场有没有竞争力呢?
小编在放屁
流氓作者!
别处的不知道,我当年所在的国企是领导想让企业倒闭,职工没有话语权。
不知道具体比例。但喝酒喝空了,抽血抽空了,占两个大头。
当你便秘的时候,一定是地板太硬……
你说的很好啊👍👍👍那就继续取消私企,大家都进国企,也不用考了,年龄一到直接进
是有预谋的侵吞国有资产
这种逻辑没有根据,私企为了生存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有订单有销路必须像孙子一样四处进贡,必须打通政府部门的各个环节,否则不能前进一步!这些都是经营成本,而在核心竞争力上,这些民营企业根本无力抗衡,只能降低价格获得苟延残喘的机会!而这些跟国企破产没有任何关系!另外一层就是合资企业,还有一些有背景的私企,这些企业的产品经济实惠,品质都过关,价格有优势,而且服务都能跟上,所以这部分企业挤占了国企的一部分市场,只要正常竞争,这都没啥好喷的!那国企的破产原因到底是什么?一,无处不在的腐败。二,惊人的浪费。三,臃肿的管理机构。四,产品的品质和自身升级水平!
1997年企业转制的成败历史会有个正确评价的!
输了就是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