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今天早上朋友发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是说斗战胜佛孙悟空72变和蜕变历程的,最后用了孙悟空大闹天宫见谁拍谁,取经路上却被一个个神仙的坐骑就能欺负的四处讨救兵结尾。这看出了总部神仙们的各种“水分”和斗战神佛深入一线后的人情世故。
这和银行这个机构一样,最后还是一线的员工抗下了所有。
最近因为要推广新的获客技术方案总要和不同银行的一线打交道了解痛点和需求,但听的最多的还是吐槽。有个经典吐槽是业绩上不去,总行就天天找茬,各种督导微信群汇报,最后找到的核心原因是总行天天加班到晚上9点,一线网点通常不能在9点之前汇总所有业绩数据,汇报都不及时,业绩怎么能好?于是全行上下效仿总行机关特别是条线领导,必须加班到9点才能走人,即使白天跑客户,下班了也得继续回来“角色扮演”辛勤忙碌,业绩没有提升,倒是水电费得多花不少。
这里想到一个网上的段子,银行员工就像是一头在拉磨的驴。总行各部门所有的鞭子都抽到了驴的身上,总觉得是驴偷了懒,却从来没有去想过,是不是磨出了问题。
解决问题不能只看员工
不懂业务、不了解基层实情的人,通过各种神通广大混进了银行总行机关。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频繁。没有一线经验的总行人员在制定决策时往往容易理想化、想当然。特别是产品设计和政策制定者,没有亲身经历过基层业务的实际操作和挑战,并不了解自身银行和区域的客户特点,通过厂商交流和百度搜索就研发了产品、制定了政策,导致出台的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难以在基层有效落地执行。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面对基层的疑问和涉及客户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最终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虽然不懂客户有什么样的需求、市场有哪些变化、同业有什么动向。但是懂开会和汇报。诸多会议如吹风会、务虚会、通气会以及各类学习会议,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在这些会议中,发言者常常长篇大论,然而当涉及到具体的分工协作以及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时,却缺乏应有的行动力和积极性。把重点放在了基层员工身上,把员工当成了业务推进的核心和最终的落脚点。常把一线积极性不够、压力太小挂在嘴边,所以每当业务发展落后时,就只会从一线身上找原因。
解决问题先从领导抓起
整天开会、汇报、写材料,手里的业务反而变成了最不重要的那一项工作了,这是不是大部分总行面临的困惑?领导9点下班,导致全行都把9点下班当成工作的目标,而不是完成工作任务当成工作的目标。领导喜欢汇报PPT格式,每次开会,全行各种数据,找各种模版。PPT的内容也是改了又改。这个结构需要调整,那个词用得不好,这个措施表达得不行。时间都耗在这上面了。领导工作繁忙,难以深入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内容,被表面的形式所吸引,最终培养出身边一堆的戏子,逼死一线所有的员工。
少讲形式主义,总行领导要自己先从神坛上自觉走下来。决策要结合实际,少用只能看领导眼色行事,人云亦云。缺乏对业务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核心骨干”。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建立总分支行顺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产品设计、政策调研的时候多听听一线的建议和意见,避免机关句句都是神仙话 ,基层件件都是人间事的尴尬情况。多用具备基层履历的总行员工,不是研究生博士生就能升,缺乏脱离一线的人才,就无法为基层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最后核心还是资源的投入,避免资源分配上出现偏差,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并不急需的领域,而真正需要资源支持的基层业务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比如说我最近研究的就是通过短视频数字人帮助一线网点和员工触达短视频平台的客户,真正让产品走到客户中去。
无论科技还是业务,都要抓住工作的本质和核心目标,避免形式主义,不要让银行员工抗下所有,最终给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