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与德国的军事对抗中,双方都严格遵循了既定的战略蓝图。然而,再周密的计划也难以完全预见战场上的瞬息万变。
法国军队依据第17号作战计划,对阿尔萨斯、洛林及阿登区域发动了攻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致使该计划彻底破产。在边境地区的四次关键战役中,法军节节败退,整体防线被迫撤退。
战争伊始,法军在作战效能上的不足便显露无遗。警戒工作的疏忽、步兵射击技能的欠缺以及炮兵阵地选址的失误,都成为制约法军战斗力的关键因素。法军的野战条令规定步兵需在20秒内冲击50米,这一战术基于敌人无法在此时间内完成射击的假设。然而,德军的武器装备已实现升级,能够在短短8秒内完成射击,这一变化使得法军的战术训练显得过时且无效。步兵在密集队形下,与炮兵协同作战的能力不足,往往在炮火掩护尚未到位时,便远距离正面冲击德军的堡垒阵地,从而遭受惨重损失。法军统帅部原本计划由第3和第4集团军执行离心方向的进攻任务,但由于侦察工作的不足以及与邻近部队的协调与通讯联络不畅,这两支部队频繁与德军遭遇。在指挥层面,军长和师长在多数情况下决策迟疑,无法有效掌控部队的行动。霞飞将军在后来的反思中指出:“战斗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他认为,这是导致进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扭转战局,霞飞将军在备忘录中向各集团军提供了详尽的战术指导。他强调,应采用疏开的散兵线进行战斗,并充分利用炮兵火力为攻击做准备。为防止部队在战斗中再次出现不稳定情况,霞飞要求部队在占领任何支撑点后,立即构筑防御工事以巩固阵地。此外,在“炮兵运用指南”中,霞飞重申了步兵与炮兵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以确保战斗力的最大化发挥。法军在战场上的整体挫败,核心原因在于战略层面的重大失误,未能准确预判德军穿越比利时并从西线对法国发起的突袭。面对这一不利局面,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保持了冷静,而外界则对霞飞的副官米勒上尉提出了诸多质疑。米勒上尉,一位毕业于圣西尔军校、以机智敏锐著称的军官,向霞飞指出了当前部队部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针对法军的连续撤退,米勒上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德军可能进攻巴黎的三条路径:一是经康布雷、亚眠、鲁昂迂回至巴黎西侧;二是通过莫伯日、圣康坦、苏瓦松直接发起强攻;三是沿沙勒罗瓦、莫伯日南下,追击法军主力后再夺取巴黎。他认为,目前第三条路线最为可能。面对米勒上尉的分析,霞飞将军以鼓励的语气询问了对策。米勒提出,尽管法军已败,但主力尚存,北路部队可撤退至马恩河沿线进行布防;同时,将精锐集团军部署于巴黎以北,既可保卫首都,又能伺机反击德军的侧翼。霞飞将军闻言大笑,半开玩笑地表示要与米勒上尉调换职位。随后,他迅速召集各集团军指挥官,对部署进行了调整。8月25日,他制定了新的行动计划,首要任务是制止法军的继续撤退,并有序撤退至由凡尔登、埃纳河、克拉翁、拉昂、拉费尔、圣康坦、索姆河构成的防线。他强调,必须强化该防线的工事,以实施最大程度的抵抗。霞飞将军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战略机动规避被德军围歼的风险,并伺机重夺战略主动权。为此,法军决定从当前位置向北方发起进攻。霞飞将军坚持推进攻势,命令各集团军积极筹备新一轮的进攻行动。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计划一边遏制德军的猛烈攻击,一边寻求战机,以恢复法军的战略优势。此外,针对炮兵在战斗中的表现,霞飞将军也提出了批评,指出其启动迟缓、反应不够迅速且力度不足。他强调,法军需要充分借鉴德国人的战术经验,并利用飞机辅助炮兵进行目标侦测及射击校正,以提升整体战斗力。法军在战场上的挫败并未使霞飞将军丧失信心。他正积极构建一个具备再次发起攻势能力的突击集群。该集群将整合英国集团军与法国第四、第五集团军,并纳入一支新组建的集团军,以增强整体战斗力。为了加强亚眠地区的防御,霞飞将军计划从战线其他区域调配兵力,组建第六集团军。突击集群的左翼将由索戴将军麾下的骑兵部队负责掩护,直至索姆河沿岸的海边区域,则由地方师部队执行警戒任务,以防止敌军骑兵的渗透行动。法国军队依托其高效的铁路运输系统,迅速实现了兵力的调动,这是德军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撤退过程中,法国各集团军在马斯河、雷代耳等地以及吉效、普吕埃尔周边对德军发起了有力的反击。朗雷扎克将军指挥的第五集团军,在桑布尔河与沙勒罗瓦撤退后,成功实施反击,给予德军沉重打击。同时,从阿登方向撤退的第三、第四集团军也在马斯河、色当至凡尔登一线对德军展开了顽强的抵抗,展现了法军的决心与勇气。法军士兵深知撤退意味着德军将在法国领土上肆意践踏、破坏家园、杀害亲人,因此他们誓死抵抗,决心继续战斗,以彰显法国军队的不屈不挠。然而,尽管法军表现出色,但在任何战场上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不得不持续进行战略撤退。
在反思边境战斗中的战略战术时,法军指挥部汲取了宝贵经验。而德军指挥部则高估了自己的战绩,误认为法军已被击溃,只需包围并消灭其残余部队。各集团军指挥官上报的捷报进一步加深了德军的这种错觉。事实上,德军在进攻前的侦察工作不足,行动迟缓,未能紧迫追击法军,仅是被动跟随。尽管德军在边境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并未有效消灭法军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