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由于大脑内的血管被血栓或栓子阻塞,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发生的疾病。为了尽快恢复血流、减少脑损伤并改善预后,急诊治疗中常用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
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是指通过药物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以迅速恢复血流。最常用的溶栓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它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将其分解成可溶性的降解产物,从而打开闭塞的血管。动脉溶栓通常需要在症状出现后的有限时间内进行,一般为4.5小时内,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延长到9小时以内。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受损脑组织周围正常但处于危险中的“半暗带”区域可能会逐渐变成不可逆的坏死区,失去挽救的机会。
操作流程:
1. 评估与诊断:首先需要快速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包括排除出血风险和其他禁忌症,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确定为缺血性卒中。
2. 给药途径:溶栓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IV tPA),也可以直接经由导管注入动脉内(IA tPA),后者更接近病变部位,可能提高疗效但技术要求更高。
3. 监测与管理:给药过程中及之后需密切监控患者的神经状态变化和生命体征,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颅内出血等。
机械取栓
机械取栓是一种介入手术,利用特殊的医疗器械直接从血管内部移除血栓。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严重卒中病例,特别是当溶栓无效或不适合溶栓时。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机械取栓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同样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适应证明确且无明显禁忌症。
2. 定位血栓: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技术精确定位血栓位置。
3. 取栓装置选择: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回收器、抽吸导管等。
4. 实施取栓:通过股动脉或其他入路将取栓装置送至目标血管,在X光引导下操作以捕获或抽吸血栓。
5. 术后处理:成功取栓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必要时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二级预防措施。
总结
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都是旨在快速恢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部血流的有效治疗方法。两者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发病时间窗、闭塞血管的位置和大小、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医疗设施的技术水平。对于符合条件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早期识别并及时启动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功能恢复程度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