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因宣传华国锋,被认为有政治问题,叶剑英:同意王震意见

梦蝶说事 2024-10-16 19:09:18

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即将召开之际,各单位纷纷推选代表。开国少将黎原,曾是国民党将领转而投身八路军,建国后成为著名的第47军军长,在代表选拔过程中,黎原却因曾撰文支持华国锋而被指有政治问题,被迫退出候选。这场争议最终牵动了元帅叶剑英和王震的关注。黎原与叶剑英有何渊源?他们之间的故事又将如何影响黎原的政治命运?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黎原出生于1917年的河南息县,原名关俊彦。年少时他在家乡接受教育,17岁毕业于中学后,放弃文学的道路选择了军旅生涯,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为第十一期的学员。

尽管黎原土生土长于河南,他与湖南的联系却格外深厚,以至于他称湖南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黎原的革命轨迹始于湖南,那是他军校野战部队实习时的分配地,他随国民党中央军第四师前往湖南“剿匪”,即参与对抗红军的行动。在湖南的三个月实习期间,他未曾直接与红六军团交战,这支部队后来成为黎原所加入八路军的第47军的前身。

1937年,随着淞沪抗战的爆发,黎原刚从军官学校毕业。尽管他的学业成绩优异,足以保证他被分配到一个相对安全的非前线单位,但黎原坚持要求前往战火中的前线,他被安排到了正参与“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第九集团军第八十七师。

尽管形势紧张,南京高层仍为黎原批准了一个月的探亲假期,这本意是给予他机会回河南老家与家人团聚。在家乡,黎原的亲属安排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保安团职位,希望他留下避免前往危险的前线。然而,黎原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坚决拒绝了这一安排,决定前往淞沪加入战斗。

黎原对母亲表示,尽管心中有留下的念头,但他无法面对同学和师长时承认自己畏惧战场。更何况面对国家危难,作为一个壮年男子,黎原认为自己有义务站出来捍卫国家。最终黎原与一些同学一起前往南京,联系八十七师。

在南京,八十七师的办事处因战事激烈,未能立即安排他们的岗位。黎原和同学们在商量后决定当晚便搭乘火车前往上海前线。这个决定展现了当时许多国民党军官的责任感,他们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仍愿意为国献身。

列车上,黎原他们遇到了许多前往前线的军官,其中包括伤愈复归的连长和营长。这些经验丰富的军官虽然赞扬黎原们的勇气,但也坦诚表示前线的惨烈,建议他们先在后方做些工作,等战局稳定再前往前线。

黎原和他的同学们坚定了前往前线的决心。抵达八十七师驻地后,师参谋长周彭赏亲自迎接了他们,并简要介绍了前线的战况和部队状况。考虑到黎原们刚毕业,周彭赏安排他们担任师部的见习官,负责传递命令、防空和警戒工作,以保护这些新兵的安全。

这种安排虽然让黎原没有直接参与前线的激战,但他仍在师部发挥了重要作用。黎原在战役中的经历虽然不如前线士兵激烈,但他对命令的忠实执行和对部队的贡献,使他在战争结束后仍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军人。周彭赏的决定体现了对年轻军校生的保护意识,确保他们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在那个时代,黎原的选择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尤其是他作为前国民党军官的身份。当时国民党政府派遣了大量特务到延安潜入党内,进行破坏和情报收集。在40年代的整风运动中,像黎原这样的人士往往会受到严密的审查和怀疑。然而黎原成功地融入了八路军,还在湖南籍老乡的帮助下,逃过了整风运动的严重审查。

1951年,黎原身为140师师长,结束了湘西剿匪的行动后,立即接到命令前往朝鲜战场,面对美军的精锐部队。黎原深知这次的敌人装备先进,训练严格,与国内战斗中的土匪不同,这是一场全新的挑战。

黎原认识到,面对装备精良的对手,士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在部队动员大会上的演讲深入人心,他提醒部队成员,他们在国内已是声名显赫的部队,必须在国外的第一场战斗中为祖国增光。

黎原问士兵们是否畏惧对方,士兵们响亮的回答表明了他们的决心。黎原强调,相比武器,士兵的勇气和决心才是胜利的关键。他承诺无论如何自己和所有高级指挥官都将身先士卒,亲临前线。

真正的战斗中,黎原和他的部队在朝鲜的寒风中与敌军对峙,进行了持续三个多月的激烈防御战。面对敌人数倍于己的火力,黎原和部队不仅坚守了阵地,还成功反击,推进了数十公里。黎原在战斗中首次提出并实施坑道作战技术,大大提高了阵地的防御能力,为此获得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评价和表扬。

在1965年,黎原时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被重新调派至47军担任军长,这一职位带他回到了早年曾共事的单位。随着政治风暴的升温,黎原接到命令,带领47军前往湖南执行“三支两军”特别任务。这时期他与当地的省委书记华国锋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两人在执行任务期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使得他们的合作异常顺畅,留给华国锋对黎原极为积极的印象。

随后在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之际,虽然多数领导人选择迁入更舒适的省委大院,华国锋却坚决留在原有的朴素宿舍。面对多方劝说,华国锋始终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他的这种态度强调了对工作的执着:“住哪里并不影响我们为革命工作。

在那个大学停招、青年寻求其他出路的时期,很多官员子女选择了军旅生活以继续学业并寻求晋升机会。华国锋虽有权利轻易安排子女的军旅生活,却坚持将他们送下乡,接受再教育,展现了他对平等原则的坚守。

这段时间内,黎原曾撰写文章表扬华国锋,但这篇文章后来在政治风波中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调任北京基建工程兵后,黎原投入大量时间深入一线部队进行调研,甚至亲自到访偏远地区的前线连队和施工现场,以真实了解部队状况。

黎原特别关心高原地区的部队条件。尽管交通指挥部主任担忧黎原的健康,黎原还是坚持要亲自前往。到达高原后尽管许多年轻人出现高原反应,黎原凭借早年的高海拔经验,体现出比许多年轻士兵更好的适应性。部队成员对黎原的来访感到异常激动,他们表示很少有如此高级别的领导亲临前线视察。

黎原见到高原部队的艰苦条件后,立即指示相关部门改善士兵的住宿和劳动保护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他的这些行动加深了部队对他的敬重和信赖。

通过一年多的调研与努力,黎原提升了基建工程兵的整体形象,还强化了部队的纪律与政治教育,与基建工程兵的主任之间因部队建设观念的差异逐渐显现分歧。黎原坚持严格的军事管理,而一些领导则重视完成生产任务,导致基建工程兵内部对黎原的评价出现分化。

1967年,黎原首次在官方场合与毛主席会面。毛主席得知黎原来自河南息县,便笑着提到了息夫人,显示了他广泛的历史知识。息夫人是息县的文化象征,而黎原正是那片土地的儿子。

1968年随着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的成立,黎原被任命为主任,华国锋则是其副手之一。在这个职位上黎原和华国锋处理了省内的多项重大事务,共同推动了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毛主席对湖南的几次视察,黎原都陪同华国锋一起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并获得了其指导。

毛主席的指示简明扼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黎原和华国锋对这些指示深感责任重大,他们的工作配合默契,关系逐渐深化为坚固的友谊。1970年,黎原调离湖南,华国锋接替其成为革委会主任。

黎原评价华国锋时总是言之凿凿,他认为华国锋为人正直,对党忠诚,严于律己,而且极具人格魅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领导迁入豪华的官邸,华国锋却选择留在原来简陋的公寓中,他坚持说,“无论住在哪里,都是为了革命。”这种朴素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1981年,随着华国锋的辞职,党内开始推选十二大代表。黎原与一些领导的矛盾被利用,指责他过分吹捧华国锋及在基层的行为引起争议。面对这种情况,党委要求黎原“主动”放弃十二大代表的资格。这一请求让黎原处境尴尬,尽管他的所作所为并无不当。

这件事最终被上报至中央,叶剑英在其批示中提到黎原的正直与独立,强调他在困难时期的坚持与勇气,表达了对黎原的支持。

时间回到1969年,叶剑英元帅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动,被迫迁至湖南长沙进行“疏散”。这一时期,黎原恰好担任第47军军长,驻扎在同一城市。尽管当地政治氛围复杂,叶剑英在某些政治圈子中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隐性的排斥,黎原却毫不犹豫地与叶剑英保持了公开的往来,展示了其独立和坚定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总理对黎原高度信任,他亲自打电话给黎原,指示他要确保叶剑英在湖南的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并特别强调要关照叶剑英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黎原严格执行周总理的指令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叶剑英的到来,还特意组织了一支由服务员、炊事员、警卫员、护士组成的服务团队,确保叶帅在湖南的生活无忧。

叶剑英对黎原的周到安排深感感动,他多次表达对这种过度关照的不适,认为作为一名被“下放”的老干部,应该与普通人一样生活,黎原坚持认为,叶剑英作为国家的高级领导,应当得到适当的照顾,尤其是在身处不同寻常环境的特殊时期。

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叶剑英,他对黎原的人品和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赞赏。在后来的政治风波中,当黎原因撰写一篇宣传华国锋的文章而受到非议时,叶剑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辩护。

叶剑英在给中组部部长宋任穷和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的批示中明确写道:“在长沙那段艰难岁月,黎原同志敢于与我公开往来,展现了其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我认为王震和谷牧同志的看法是正确的。

黎原热爱生活,热爱旅游,常常在退休后访问老战友,并且每到一处新地方,总是要去当地的烈士陵园表达敬意。他的学习热情从未减退,即使在高龄近90时,他还活跃在奥运会现场,热情分享自己的新知。

2008年12月18日,黎原在北京安详离世,终年92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展现了不凡的领导力和对国家的忠诚。

0 阅读:642

梦蝶说事

简介:每天给大家带来最新社会事件,欢迎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