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阴气不散,阳气难升?牢记四个养生诀窍,少生病更长寿

张知识 2025-03-22 17:14:4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一到春分,天气忽冷忽热,白天暖洋洋,晚上凉飕飕,很多人就开始犯困、没精神,甚至感冒、肠胃不适、关节疼痛都找上门。

有人说:“春分一过,阴气最盛,小病小灾特别容易找上身。”这话听着新鲜,其实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养生智慧。

春分是个分界点,阳气升,阴气也不甘示弱,特别是那些体质偏寒、脾胃虚弱的人,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招”。

不少人觉得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怎么反而阴气最盛?其实,春分前后正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期,人体的阳气刚刚开始复苏,但阴寒之气还没完全退去,特别是前段时间积攒的寒气,正盘踞在身体里,随时找机会发作。

如果这时候不注意养阳,反而贪凉、熬夜、吃生冷食物,身体就容易被寒气“偷袭”,各种毛病接踵而至。

有些人春分后总觉得腰酸背痛,甚至旧病复发,这其实是体内寒气在作祟。

寒邪最喜欢“欺负”阳气不足的人,特别是体寒、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一旦阳气受损,免疫力下降,风湿、关节炎、胃寒、宫寒、腹泻等问题就容易找上门。

所以,春分养生的关键,就是护住身体的阳气,让它稳稳当当地生发。

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少生病、长寿又健康?有四件事一定要牢记。

第一,千万别贪凉,寒从脚起,护住下半身比啥都重要。

春天一暖和,不少人就急着换上单鞋、短袖,殊不知,春寒料峭,寒气最喜欢从脚底“钻”进身体。

脚底是人体阴阳交汇的地方,寒气一旦侵袭,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脾胃和关节。

不少老寒腿、风湿病就是这么落下的。

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寒的人,春天一定要注意护脚,晚上泡泡脚,出门穿双厚点的袜子,别让寒气钻进骨头缝。

有个老中医曾说:“春天脚暖,少生十场病。

”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实打实的经验之谈。

脚一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身体的阳气也就跟着受影响。

所以,春分过后,早晚别光脚踩地,睡觉前泡脚,顺便搓搓脚心,把寒气赶出去,阳气才能稳住。

第二,别吃太寒凉的东西,脾胃最怕“受凉”。

春分前后,吃错东西最容易伤阳气,特别是那些爱吃凉菜、生冷水果的人,一不小心就会拉肚子、胃疼。

脾胃是“后天之本”,阳气全靠它来调节,吃得不对,阳气就容易受损。

有些人觉得春天干燥,就猛吃凉性水果,比如西瓜、梨、柚子,甚至冰镇饮料也不忌口,结果吃完就觉得肚子发胀、胃里不舒服。

这是因为春天气温回暖,但脾胃的阳气还没完全复苏,突然吃太多寒凉的东西,脾胃就会“受惊”,消化功能下降,甚至引发胃痛、腹泻。

春分后,饮食上要多吃温暖助阳的食物,比如红枣、姜、葱、蒜、羊肉、鸡汤等,这些食物能帮助身体驱寒,增强阳气。

特别是早晨,可以喝点姜枣茶、红糖姜水,既暖胃又养阳,让身体更有抵抗力。

第三,别熬夜,春天的阳气靠“睡”补回来。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在慢慢升腾,但如果熬夜过度,阳气就容易受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到了春天容易犯困、没精神,甚至免疫力下降,动不动就感冒。

中医讲“春养肝”,而肝最怕熬夜。

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肝脏修复的关键时间段,如果经常熬夜,肝气郁结,阳气生发受阻,整个人就会没精神、气色差,甚至影响情绪,变得容易烦躁、焦虑。

老一辈人常说:“春天不睡晚,夏天不吃寒。

”这话一点不假。

春天如果作息不规律,到了夏天阳气更容易亏损,身体就会变得虚弱。

所以,春分过后,尽量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的节律,让身体的阳气慢慢恢复。

第四,晒太阳,阳气才能真正养起来。

春分后,白天渐长,阳光越来越充足,这时候晒太阳是最简单的养阳方式。

太阳是天然的“补药”,早晨晒太阳能激活身体的阳气,增强免疫力,改善体寒、手脚冰凉的症状。很多老人一到春天就喜欢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这其实是非常科学的。

中医讲“背为阳,腹为阴”,晒后背能温暖肾阳,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有活力。

早晨九点到十点,或者下午四五点,是最适合晒太阳的时间,晒十五到二十分钟,既能补充阳气,又不会伤皮肤。

春分过后,天气变化无常,养生要顺应节气,调整好作息、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少生病、长寿又健康。

养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春天把阳气养足了,到了夏天就更能经得住折腾。身体是一天天养出来的,阳气也是一点点积攒的。春分已过,记住这四件事,身体自然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发布的春季养生指南

4. 《四季养生与健康》人民卫生出版社

6 阅读: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