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在走下坡路,都是这个问题惹的祸

程思雨柔 2025-01-07 13:54:48

世人皆知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却不知在平定叛乱后,唐朝不但没有重现开元盛世的光景,反而继续江河日下。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登基,朝野上下都以为终于等来了中兴之主。可谁知,这位新君上台后,大唐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衰败。更令人不解的是,唐德宗本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为何在他的统治下,大唐反而走向了更深的深渊?

一、节度使制度的演变

贞观年间,唐太宗设置节度使之初,谁能想到这个制度竟成了大唐王朝的催命符!

当时,大唐刚刚统一不久,边境防务是一大难题。西有突厥虎视眈眈,北有契丹屡屡侵扰,东有高句丽蠢蠢欲动。太宗皇帝一拍龙案,下令在边境重地设置节度使,统领一方军政。

起初,这些节度使们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在陇右道担任节度使的郭子仪,曾在吐蕃入侵时立下赫赫战功。而在河北道任职的安禄山,也曾多次击退契丹人的进攻。

可是天宝年间,一场变故改变了一切。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唐玄宗不得不逃往蜀地避难。为了平定叛乱,朝廷不得不在内地也设置节度使,让他们招兵买马,对抗叛军。

"远水救不了近火"这句话说得一点不错。当时朝廷遇到一个大难题:边境的军队调不回来!为什么?因为这些军队要镇守边疆,防止其他国家趁火打劫。无奈之下,只能在内地另行设置节度使。

有意思的是,这些新设的节度使与边境的节度使大不相同。边境节度使多由武将担任,而内地节度使却多由文官出任。比如,在山南道任节度使的元载,就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

到了代宗时期,内地节度使的数量已经达到五十多个。这些节度使不仅掌管军队,还能征收赋税,甚至有权任免属地官员。渐渐地,他们成了一方诸侯,俨然是"小朝廷"。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一些节度使开始世袭。比如,成德节度使的王武俊死后,他的儿子王士真继承了父亲的职位。魏博节度使田悦去世,他的侄子田绪也顺理成章地接任。

这种局面,在唐德宗即位时达到了顶峰。当时的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已经形成了固若金汤的割据局面。他们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员,甚至在管辖区内铸造钱币。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问题。建中元年,德宗下令让各节度使进京面圣。可是,河北三镇的节度使们不约而同地以"军情紧急"为由拒绝觐见。这哪里是臣子对待君王的态度?分明是土皇帝对中央阳奉阴违!

二、权力分散的恶果

要说大唐王朝最引以为傲的制度,莫过于州县两级制。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如同一条条纽带,将中央朝廷与地方紧密相连。可谁能想到,节度使的出现,竟让这条纽带渐渐断裂!

建中二年,一件小事最能说明问题。当时,魏州有个叫张元一的县令,因为得罪了节度使田悦,立刻就被撤了职。朝廷派来的新县令刚到任,又被田悦轰了回去。这位节度使甚至还扬言:"魏州的官员,只能由我来任命!"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在河北三镇,节度使们早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们不但擅自任免官员,还自己制定法令,甚至私自铸造钱币。一位当时的诗人写道:"太守权遮汉,将军气压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有趣的是,这些节度使还玩起了"三权分立"的把戏。他们自己设立判官,负责民政;设立掌书记,管理文书;设立兵马使,统领军队。这一套机构,与朝廷的三省六部何其相似!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节度使还效仿皇帝设立后宫。比如,卢龙节度使刘济就在幽州城内建了一座"小明宫",里面养着数百名宫女。每当他巡视属地时,还要铺设黄绫,俨然是一副皇帝出巡的架势。

德宗即位后,朝廷想收回一些权力,却发现为时已晚。以平卢节度使李纳为例,朝廷派人去传旨,要他交出部分兵权。李纳不但不从,还把使者关在牢里三天三夜。使者回京后,朝廷也只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这些节度使不但不听朝廷号令,还经常私下结盟。贞元三年,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节度使李纳暗中商定:如果朝廷对付其中一个,其他人就出兵相助。这哪里是臣子结盟,分明是诸侯连横!

到了德宗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几乎名存实亡。一份当时的奏折写道:"天下州府,十不存一,河南近地,皆为强藩。"

最让朝廷头疼的是世袭问题。节度使们纷纷要求子孙继承职位,朝廷不答应就要造反。就这样,一个个"小朝廷"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唐的统一局面岌岌可危。

三、军费危机的爆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导致大唐走向衰败的,竟是一个"钱"字!

建中元年,德宗下令讨伐河北叛乱的节度使。朝廷先是召集各地藩镇出兵,可是这些藩镇一开口就要天价"出界粮"。什么是"出界粮"?就是军队出征时的粮饷补贴。

当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狮子大开口:"每名士兵每天要一斗米,每匹战马每天要两斗料。"这样算下来,一支五千人的军队,一个月就要消耗十五万斗粮食!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军队还没出发,就要先领三个月的粮饷。有的节度使甚至要求预支半年的军费。朝廷无奈,只得四处借贷,把国库都掏空了。

可是这还不算完。这些军队到了战场,又以"军粮不足"为由拒不作战。河南节度使李抱真就曾经上书:"士兵们饥肠辘辘,马匹也没有草料,如何与敌人交战?"

有意思的是,这些军队虽然打仗不行,可在盘剥百姓方面却很有一套。他们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一位当时的诗人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述的就是这种惨状。

税收问题更是让朝廷头疼。按理说,地方征收的赋税应该上缴国库。可是到了德宗时期,这笔钱要经过层层盘剥。县官留下一部分,州官再留下一部分,等到了节度使手里,所剩无几。

有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建中三年,朝廷派使者去河北收税。使者刚到界口,就被当地官员挡住:"我们这里的税,都要先交给节度使大人。"使者无奈,只得空手而归。

德宗也想过节俭度日。据说他的御膳每天只有四个菜,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宫中的太监宫女,更是减到了最少。可是这点省下来的钱,连一支军队的月饷都发不出。

贞元年间,朝廷连年征战,国库已经空虚。德宗只得下令铸造当十大钱,可是这种钱刚一出现,就遭到商人们的抵制。为什么?因为它的实际价值还不到一文钱!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节度使看到朝廷铸造大钱,也开始私自铸钱。他们铸造的钱币成色更差,但老百姓却不得不收。这样一来,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四、德宗的改革尝试

面对节度使们的横行霸道,德宗决心整顿朝纲。建中元年,一个大胆的改革计划出台了。

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削藩。德宗先从最弱的下手,把几个内地的节度使一撤了事。没想到这一着棋竟走活了,朝廷重新掌握了这些地方的军政大权。

可是好景不长。当德宗的改革触及到河北三镇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当场就把朝廷的诏书撕得粉碎,还扬言:"要改革?先问问我的刀答不答应!"

德宗也不是好惹的主。建中二年,他下令重整税制,推行"两税法"。这个新法令规定,每年按照农民的财产状况收两次税,既能保证朝廷收入,又不至于把百姓逼得太紧。

这项改革刚一出台,就在江南地区收到了成效。当地百姓夸赞说:"总算不用再看那些横征暴敛的官吏脸色了!"可是到了河北,情况又不一样了。节度使们干脆把朝廷派来的税使关在城外,连门都不让进。

德宗又想出一个办法:分化瓦解。他暗中拉拢河北三镇中实力较弱的幽州节度使朱滔,许诺只要他归顺朝廷,就封他为王。朱滔动心了,可其他两镇立刻派兵包围了幽州,这个计策也就泡汤了。

眼看着软的不行,德宗只好来硬的。建中三年,他派大将李晟率军北上讨伐河北三镇。可是这些节度使早就串通一气,联手抵抗朝廷大军。一场大战下来,朝廷损失惨重。

更让德宗没想到的是,趁着朝廷主力在北方,一些南方的节度使也开始蠢蠢欲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公然造反,声称要"清君侧"。朝廷腹背受敌,顿时陷入困境。

德宗只得改弦更张,开始推行怀柔政策。他下令恢复了一些被撤销的节度使,还答应让他们世袭罔替。可是这些让步非但没有平息叛乱,反而让更多的节度使看到了机会,纷纷要求世袭。

贞元元年,德宗不得不承认改革失败。他下令撤回了所有改革措施,恢复了原状。一位大臣叹息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惜这些节度使,一当就是几辈人!"

五、改革失败的深层原因

德宗的改革为何会失败?且说一个有趣的故事。贞元二年,朝廷派使者去河北收税,使者刚到界口,就被当地官员挡住。这些官员说:"先要请示节度使大人。"结果等了一个月,节度使也没个回音。

这件事看似简单,却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军权不在朝廷手中。自从安史之乱后,朝廷的禁军越来越少,而节度使的私兵却越来越多。

以河北三镇为例。每个节度使手下都有数万精兵,这些士兵世代在军中,对节度使忠心耿耿。而朝廷的禁军呢?不过三五万人,还要分散在各地防守。

建中四年发生的一件事最能说明问题。当时德宗下令讨伐河北,可是朝廷的兵力不够,只好向其他节度使借兵。这些节度使表面上答应,可是到了战场上,却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出力。

更让人啼笑不得的是,这些借来的兵还要朝廷管饭。一位当时的官员算了笔账:养活这些军队一个月的花销,抵得上朝廷半年的收入!

财政问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贞元三年,朝廷的岁入不过二百万缗,而养兵的花销就要一百五十万缗。剩下的五十万缗,还要支付文官俸禄,修缮宫室,赈济灾民。

有人说:"朝廷何不开源节流?"可是开源的路子被节度使们堵死了。他们控制着地方财政,朝廷派去的税使连城门都进不去。至于节流?德宗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还能省到哪里去?

最讽刺的是,节度使们不但不缴税,反而经常向朝廷要钱。他们动不动就以"军饷不足"为由,向朝廷伸手。朝廷不给?他们就以造反相威胁。给了?他们转手就把钱用来扩充军备。

到了贞元五年,局面已经无法挽回。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仅限于关中一带。而在其他地方,节度使们各自为政,有的甚至在境内铸造钱币,俨然一副诸侯王的架势。

德宗最终不得不低头,承认了节度使们的特权。他在一道诏书中写道:"朕念及百姓疾苦,不忍再兴刀兵。"这哪里是什么体恤百姓,分明是无可奈何!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