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下旬,有着“军中女包公”之称的共和国女将军彭钢因病离世。
生前,她以脾气与彭德怀极为相似、办案铁面无私而著名。
作为彭德怀的侄女,彭钢从生下来以后就被国民党追杀,度过了四处流浪的少年时期,是建国后被送至伯伯彭德怀身边抚养,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铁面无私的女将军。
在她的葬礼上,上将刘源——开国元勋刘少奇的儿子也亲往告别。
回望过往,彭钢身上有过哪些难忘的故事?

四处流浪的苦命儿
童年时期的彭钢经历过很多次追杀,她在12岁前的记忆里几乎都是在逃命。
那是1938年的冬天,本名彭玉兰的彭钢,出生在湖南湘潭彭家的小院里。这时彭玉兰的父亲彭荣华忙着闹革命,一直顾不上家里,尤其国民党到处搞暗杀,父亲总是东躲西藏。
这一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全面化,但蒋介石依旧在搞戕害革命同仁、占领革命根据地那一套,彭荣华先后数次躲过日本人的炮火,最后却还是死在国民党的暗杀里。
自从彭玉兰懂事起,就听说伯伯彭德怀搞了“平江起义”,国民党为此更扬言要对彭家“斩草除根”。

小小年纪的玉兰就跟着差点被国民党打断手腕的母亲继续东躲西藏,当时老家的祖坟被挖,许多彭家本家也都跑了,每当遇到彭家母女,就劝她们“快跑,再跑远些”。
就这样,在战火纷飞中,玉兰常常吃不饱饭,小时做乞丐,大一点就到富户家去做工。她的名字自然也不再叫彭玉兰,而是换了无数的假名。
到了后来伯伯在军中的名气更大时,玉兰更是小心翼翼,因为她知道战争快结束了,国民党的枪口下白色恐怖更严重。
这种亡命的生活一直是到1945年底才有所好转。到后来,解放战争结束,彭德怀住进中南海,亲人才终于得以相认。
彭德怀一生没有子嗣,一直把彭玉兰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彭玉兰到中南海居住时是12岁,当时的永福堂中,因为多了一个小小的少女而突然不再那样森严,充满了活泼的笑语。
彭玉兰虽说幼时历经饥饿和磨难,但她天性坚毅乐观,不久后便适应了新的生活,并在彭德怀的安排下开始上了学堂。
小学的时光中,彭玉兰记忆最深的就是彭德怀常常因为她的淘气而训她,但却永远没有动过手,而且相比中南海里的很多伯伯,她的伯伯还要让着她,哄她。
比如有一回,伯伯跟小玉兰说:要不走读吧,家里热闹些。

但彭玉兰不愿意,因为伯母常出差,家里显得冷清,而且中南海卫兵森严,常有一种肃穆的气氛。有时她逗警卫也不笑,她更喜欢呆在学堂一些。
于是她就故意激伯伯说:我才不,但你要是给我买一辆自行车,我就考虑。
玉兰没想到,一向俭省的伯伯在与伯母商量后,竟真的破费给她买了一辆天蓝色崭新的“永久”。放学回家看到自行车的玉兰,可高兴坏了,她也只好遵守诺言,天天走读了。
玉兰很喜欢永福堂院里的“小果园”,那里有两棵海棠和两棵杏树,可是警卫员看着她,她总不能爬树。
有一次玉兰趁着伯伯与警卫说话的空隙,像猴子一样迅速蹿上了树,结果警卫看到了,他吓了一跳,叫道:快下来!

彭德怀闻声过来一看,反而乐了。他笑眯眯地看着树上的侄女儿,玉兰就冲伯伯做鬼脸。
不一会儿一下树,玉兰看到伯伯突然变了脸,他训道:
你吓不吓死人啊,风那么大,树也摇你也摇,真怕你个娃子搞出什么事!
原来伯伯是怕吓着她,想办法先哄她下来。
彭玉兰这个名字改成彭钢,是在北师大附中毕业后的事。
这一年玉兰考上了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的电子计算机专业,立志要做一名具有钢铁意志的战士,在将来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自作主张改名彭钢。

成为少女后的彭钢有了更多的玩乐时间,外形上也早已脱离当初长不高的瘦弱少女,变得身姿挺拔,英气勃勃。
有了伯伯一家多年来的悉心爱护和照顾,彭钢性格开朗,既爱学习,也爱运动。
到了后来伯伯接受“罢官”,搬到颐和园旁边的吴家花园住时,彭钢陪伯伯彭德怀度过了生命中较为低沉的那段时期。
后来的彭钢回忆,伯伯彭德怀对她既像父亲,又像朋友,等她长大一些,更引她为知己。
在吴家花园里,伯伯有时会与她谈论报纸上的新闻,但更多时候是一边写东西,一边陪她学习。
因为彭钢有一段时间耽误了俄语学习,彭德怀就几次提醒她:
学一门外语不容易,不要丢掉俄语,还是得捡起来。

还有的时候,彭钢出去游泳,每次回来,伯伯就都替她晒好了许多盆热一些的水——那是因为家中没有热水洗澡。
彭钢知道,有些亲生父母都做不到这些事情。
伯伯每次都告诉彭钢“没关系,你主要是好好学习,好好上班。”谁能想到位居十大元帅第二位的彭大元帅,在粗砺之中有如此细心的一面。
他像许多家庭的普通老父亲一样,怕彭钢工作不顺心,看她下班后疲惫,会帮她洗好外套。早上又早早起来冲好牛奶和鸡蛋。
后来在彭钢的记忆里,尽是这些琐碎的小事,可也是这些琐碎的小事,撑起了她后来的人生,成为她生命早期的温情记忆。

彭德怀曾与彭钢严肃地谈过几次“以后的事”,当时的彭钢还似懂非懂。后来她明白了,伯伯也离去了。
但是伯伯留下的文稿、手札等,彭钢一直保存了下来。
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中公开举行。
那以后,彭钢按照伯伯彭德怀的遗愿,将他送回湖南老家与兄弟合葬。

铁面无私的女包公
彭钢是自1988年起进入纪检部门,在此之前,她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已经“威名远播”,人人都知道她厌恶搞“走后门”那一套,是个工作上很“较真”的人,这也是党调她到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原因之一。
进入纪检部门后的彭钢工作屡出成绩,两年后,她即升任纪检部副部长,又至部长、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
当上解放军总政纪检部长的彭钢,因在案件审核中铁面无私,有了“军中女包公”之称。
人们对她的评价逐渐也变成两种。一种是“这个‘包公’可不好惹,啥事不讲情面,见了她都得绕着走。”还有一种是“彭钢这个人办事靠谱,说话算话,只要行得正走得端,找她说事准成得很。”

其实,人人都知道彭钢这个官不好当,很难做,她监督的是军以上的干部,有许多还是她的长辈,是过去的战斗英雄。
有一次,一位前辈被人举报“犯下四项错误”,当彭钢找他谈话的时候,这位前辈先给她来了个下马威:
哦,今天是你坐在主审的位置,你要审我啊?
彭钢以柔克钢:
您看,我是打小听您的战斗事迹长大的,您的英雄气概那是威名远扬,怎么成这样了?
然后又进入聊家常语气:
这不刚过完年嘛!作为晚辈,我在这里给您拜个晚年,辛苦您过来跟我们聊聊天。

这位战斗英雄只是性格急躁,后来彭钢查明举报他的四个问题中,其中两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还有两个确实是属于对子女管教不严,就照规定做出了处理。
事后,这位前辈还和别人讲:
“女包公”确实不讲情面,但她讲道理啊,这不,查清楚了我也甘心,她也还了我的名誉。
其实,彭钢并不像外界所说的,“办事凶得很”,相反,她善于问案,只是在判决的时候不会留情。她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
事情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的不会给你办成没有,没有的也不会给你打成有。
因为是人都有人情,身在这个位置,她要替一些领导出面挡住领导不好出面的事,也要善于拒绝许多不能容的“情”。

有一部分人会私下对彭钢说:
你看,这都是为了咱人民军队的名誉,你抬抬手,就过去了嘛!
或者在聚餐之后,有人私下找她:
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你一句话……
彭钢既不“抬手”也不“说话”,一般就是淡淡回一句:
这不是抬抬手(说一句话)的事。
此时的她,与她故去的伯伯彭德怀是如此相似:不畏人言,秉公办事。

有一回,一位朋友来告诉彭钢,说落马的海军原副司令员王守业在供词中形容她是“铁姑奶奶”。
原来,王守业因为被查出涉嫌经济犯罪,被海军部作免职处理。当2006年他接受审判时,对许多相关的指控都供认不讳,唯独有一个涉案金额达几千万元的案子,他死活不承认自己有受贿行为。
检察官根据他已有的犯罪事实,认为他有所隐瞒,最后王守业被逼急了,说道:
你们也不调查一下,我敢拿吗?谁都知道那个“铁姑奶奶”的大侄子在那里头盯着呢,我要动了手,不就是往枪口上撞吗?

彭钢听到这个事情后叹了口气,说:
莫伸手,伸手就有眼睛。他那有眼睛,我这儿也有眼睛。不止有眼睛,还有一面镜子,天天就在我的天灵盖上照着呢。
彭钢指的这面镜子,就是她的伯伯彭德怀。
是在1991年6月27日,当时任职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彭钢授予少将军衔。自此,彭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9位女将军。
同时,彭钢也是我国第一位“女将军部长”,她的这一荣誉,将永远载入中央总政治部的史册中。

患癌症后病重离世
就在2011年的6月,记者曾对手术后的彭钢将军进行采访,记录她与她的红色革命家庭的故事,当时的彭钢刚刚做完切除癌细胞的手术,身体较为虚弱,但精神上较好,全程面带微笑与记者聊家常。
至2014年,将军的病情恶化,最终她于这一年6月24日病故离世。
6月底,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的301医院正式进行。此时与彭钢同为湖南老乡、授上将军衔的刘源与在任海军政委的刘晓江等人前来参加告别仪式。
刘源是开国元勋刘少奇的儿子,他与彭钢同在军中担任高级将领,而他的父亲刘少奇与彭德怀曾经亲密共事。

彭德怀与刘少奇年纪一般大,都是湖南人,当年两个人一个进湘军当兵,一个进湖南陆军演武堂,长征路上相识,后来在北方局与八路军总部合并驻军时多有交集。
刘源记得父亲讲过,起初两人交道的时候,彭叔叔较为急躁,说话大嗓门,父亲较为持重,常常一句话就把彭叔叔堵得“断片儿”了。
但两人都是肝胆相照的战友,多少次协同作战,且都不藏私,共同为共和国的建立付出了汗水与心血。
如今,他们这一辈都算是没有辜负长辈们的嘱托,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对得起父亲的期望与作古前的交待。

追悼会的现场,彭钢将军的遗像静静挂在会场中心,会场的周围都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同事亲友等送来的花圈。刘源同送行的军人们一样,走到鲜红党旗覆盖的遗体前面,脱下军帽,郑重地三鞠躬。
以送别这位同为革命后辈的女将军,致以军礼作最后的告别。

尾声
回望21世纪,有众多老革命的后辈陆续离世,有的在党政机关做事,继续完成父辈们嘱托的事业,能够像彭钢将军一样让人肃然起敬,也有的选择在社会岗位中就职,沉默而低调,同样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无法脱离曾经的革命历史,因为他们的身上,基本都留有父辈们的影子。
由此,他们成为了红色革命历史印迹之一,将一直随父辈留存在并未泛黄的书页上。

参考资料:
“彭德怀侄女彭钢:总政第一位女将军部长铁骨铮铮”,解放日报,涂学能撰稿,20071116
“彭德怀侄女彭钢上月去世,曾被称‘军中女包公’”,新华网,20140708
“这一天,曾庆红刘源刘亚洲邓朴方等同哀同悲”,新京报,20160715
“刘源:父亲与彭德怀肝胆相照”,《党史纵览》,刘源、李璐璐撰稿,2019
巾帼女杰,无愧于彭大将军!
彭总家都是好样的
一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