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早发白帝城》(李白)赏析

博喜评生活文化 2025-03-17 16:56:38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七言绝句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唐代山水诗绝唱”,展现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遇赦,惊喜交加,旋即乘舟东返江陵。此诗写于李白遇赦后归途中,全诗洋溢着轻快豪迈之情。

赏析:

首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朝辞,点明出发时间,暗含“一日之始”的生机。“彩云间” 三字,既描绘出白帝城地势高耸入云,被五彩祥云环绕的壮丽景象,又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氛围,为下文写舟行之速做了铺垫。同时,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早晨,在曙光初现之时,诗人怀着兴奋的心情告别白帝城,也暗示着诗人即将告别过去的苦难,迎来新的开始。

次句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 与 “一日” 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空间距离的遥远和时间的短暂,极言船行速度之快。“还” 字不仅表现出诗人 “一日” 而行 “千里” 的痛快,还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仿佛江陵是诗人渴望回归的美好之地,即便那并非他的家乡,却因获赦而有了归乡般的亲切感。

第三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以猿声不断来衬托行舟的快速。身处如脱弦之箭的船上,两岸猿猴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诗人以动景写静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舟行的轻快和诗人心情的畅快。同时,猿声在古代诗歌中常带有哀伤的意味,但在此处,诗人却将其转化为一种欢快的旋律,体现了他此刻愉悦的心境,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末句 “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 一词,既写出了船在顺水漂流时的轻快,也暗示了诗人脱离困境后的轻松心情。“万重山” 则描绘出长江三峡山峦重叠、地势险峻的景象,而轻舟迅速穿过这重重山峦,不仅表现出船行速度之快,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历经艰险后重获自由,进入坦途的喜悦和兴奋。这一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将诗人个人的心情与人生经验相结合,精妙绝伦。

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此前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命运急转直下,而如今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这种从困境到自由的巨大转变,让诗人的心情无比畅快和兴奋。诗中通过对行船速度、沿途景色和声音的描写,将这种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船行之快体现出诗人归心似箭,猿声和万重山的描写也都融入了诗人欢快的情绪。

整首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如 “彩云间”“千里”“一日”“万重山” 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宏大的气势和开阔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豪放不羁的气质和豁达的胸怀。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巧妙地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通过描写白帝城的高峻、彩云的绚丽、猿声的啼叫和万重山的雄伟,不仅展现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更烘托出诗人遇赦后欢快的心情。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特意用上平 “删” 韵的 “间”“还”“山” 作韵脚,读来悠扬、轻快,富有音乐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令人百诵不厌。

整首诗锋棱挺拔、空灵飞动,在雄峻迅疾中又饱含着豪情欢悦,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的艺术风格,被誉为 “惊风雨而泣鬼神”的佳作。

0 阅读:8

博喜评生活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