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真是热闹,各种价格战、发布会层出不穷。特斯拉降价,小鹏免息,其他车企也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搞得年前买车的小伙伴直呼“亏大了”。 这还没完,比亚迪和长安又因为发布会时间“打”起来了,比亚迪官宣2月10号开发布会,长安立马宣布9号开,硬是比比亚迪早一天。 这不禁让人疑惑:早一天晚一天,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区别不大,但对车企而言,意义却非同寻常。发布会时间点,不仅关乎技术和产品的推进速度,更关乎资本市场的反应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比亚迪宣布发布会后,股价应声大涨,市值一度逼近万亿。长安紧随其后,也宣布召开发布会,并且高调宣称要做“智驾普及者”。这不禁让人猜测,长安是不是眼红比亚迪的股价表现,想来“截胡”一把?
细看长安的发布会预热文案,其实另有玄机。长安强调“科技的伟大不在于超级,而在于普及”,并关联了“全球数智汽车普及者”和“智驾元年一路长安”等关键词。很明显,长安的目标并非单纯地抢风头,而是要抢占“智驾普及者”这个标签。目前,除了华为和小鹏,还没有哪家传统车企敢把“智驾普及”作为核心战略来宣传。 长安为何如此自信? 答案就在于他们自主研发的SDA智驾系统。
长安在智能驾驶领域有两条路线,一是启源品牌采用的自研SDA智驾系统,二是深蓝和阿维塔采用的华为智驾方案。而长安想要成为“智驾普及者”,靠的自然是自己的核心技术——SDA智驾系统。 长安SDA智驾系统包含两大核心:SDA架构和天枢智驾大模型。SDA架构采用“中央计算、分层+分域、基于服务”的极简架构,取代了传统的分布式架构,实现了系统的“分层解耦”,提升了灵活性和扩展性。它一共分为六层,从底层的机械层到顶层的云端大数据层,结构清晰,功能明确。更重要的是,SDA架构采用了超脑中央计算平台和以太环网通信,是目前全球唯二的中央环网架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而天枢智驾大模型则像SDA的大脑,它融合了感知、规划、控制、语言等多种网络,并引入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与车辆交流,例如说“导航到公司”,车辆就能自动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安全抵达目的地。这种人机交互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也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想象一下,未来你只需要上车,告诉车辆目的地,然后就可以放松身心,享受旅途的风景,而车辆则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一样,安全平稳地将你送到目的地。这就是长安SDA智驾系统描绘的未来出行场景。 当然,长安SDA并非纸上谈兵,它已经落地应用在启源A07车型上。该车型配备了2颗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和11个摄像头,硬件配置相当豪华,可以实现自主上下匝道、自主换道超车等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长安之所以敢喊出“智驾普及者”的口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成本控制。长安SDA智驾系统支持多款算力芯片,既有高性能的Orin X,也有更经济的中算力芯片,可以适配不同价位的车型。 此外,激光雷达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从之前的500美元一颗,降到了现在的200美元左右。这意味着,激光雷达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也将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 démocratisation。长安计划将SDA架构普及到旗下大多数车型,并将激光雷达下放到15-20万级别的车型,这足以看出长安推动“智驾普及”的决心。
那么,“智驾普及者”的标签最终会属于谁呢?长安还是比亚迪?甚至其他车企? 这场竞争的背后,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的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市场规模将超过1.6万亿美元。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前装标配上险量为734.86万辆,同比增长39.42%,市场渗透率达到32.4%。 IHS Markit的预测则更为乐观,他们认为到2025年,中国L2/L3级自动驾驶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50%,2030年将超过70%。 这些数据都表明,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化已是大势所趋。谁能率先抓住这一趋势,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长安和比亚迪的竞争,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除了长安和比亚迪,其他车企也在积极布局智能驾驶领域。例如,长城汽车推出了咖啡智能2.0,吉利汽车推出了SEA浩瀚架构,上汽集团推出了零束软件平台。 竞争的加剧,将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未来,我们有望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到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这场“智驾普及”之战,不仅仅是车企之间的竞争,更是一场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升级。它将深刻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将重塑未来汽车产业的格局。 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智能驾驶生态系统, ensuring 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