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664年-710年),唐代著名女政治家、诗人,历经武则天、中宗两朝,以才华横溢、权谋机变闻名。
她出身罪臣之家,却凭借才智跻身权力核心,成为唐代宫廷中罕见的女性权力象征。其一生交织着文采风流与政治诡谲,最终在“唐隆政变”中陨落,成为盛唐权力游戏的缩影。
一、出身与早年:从罪臣之女到宫廷女官
1. 家族悲剧与命运转折
上官婉儿祖父为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废武则天)被诬谋反,与儿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杀。尚在襁褓的上官婉儿随母郑氏没入掖庭为奴。

2. 天赋异禀,得武则天赏识
上官婉儿自幼聪慧,在母亲教导下通晓经史、工于诗文。14岁时,因才华被武则天召见,现场作《彩书怨》一诗,令武后惊叹:“此女才情,当为吾用!”遂免其奴婢身份,命其掌管宫中诏命,逐渐参与机要。
二、武则天时代的“巾帼宰相”
1. 权力中枢的文书掌控者
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专掌制诰起草,参决百官奏章,实际承担宰相职能,时称“内舍人”。《旧唐书》载:“自圣历(698年)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
①政治敏锐:婉儿深谙武则天权术,善于揣摩上意,调和君臣矛盾。
②文化影响:主持编纂《臣轨》《乐书要录》等典籍,推动武周文化建设。

2. 卷入权力漩涡
因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私通,触怒武则天,险遭处死。后以黥面(额刺青)代刑,继续效命,此事反令其更谨慎隐忍。
传说“梅花妆”就是上官婉儿为了遮掩额头的刺青而发明的!
三、中宗朝的权谋纵横
1. 周旋于韦后、武三思与太平公主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上官婉儿凭借政治嗅觉迅速转向:
①受封昭容:获封二品婕妤(后晋昭容),仍掌诏命,成为中宗朝实际“文胆”。

②调和派系:建议中宗重用武三思,促成韦后、武氏集团与李唐宗室表面和解。
③左右逢源:同时与太平公主交好,暗中保存政治退路。
④他还是武三思的情妇。
2. 推动女性参政制度化
①扩大后宫干政:助韦后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增设“修文馆”招揽文人,强化宫廷文化影响力。
②提升女性地位:奏请中宗允许公主开府、女性继承爵位,客观上冲击传统性别秩序。

3. 文学领袖与宫廷沙龙
上官婉儿主持诗会,品评天下诗文,引领初唐宫廷诗风。《全唐诗》存其诗32首,其作以辞藻华美、气度雍容著称。刘禹锡赞其:“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四、结局与历史争议
1. 唐隆政变:政治同盟的破裂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暴毙,韦后意图效仿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合草遗诏,欲立李重茂为帝、以相王李旦辅政,试图平衡各方势力。
然而李隆基(李旦之子)与太平公主突然发动政变,诛杀韦后一党。婉儿持遗诏示李隆基以求免死,但仍被以“附逆”罪名斩杀,终年46岁。

2. 身后褒贬与形象重塑
①唐代评价两极:官方史书称其“淫乱宫闱”“恃宠乱政”,但文人多赞其才华。张说为其编文集作序,称“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
②现代重新审视:2013年上官婉儿墓在西安发现,墓志铭记载她多次谏阻韦后称帝,显示其政治立场可能比史书所述更复杂,引发对其“悲剧权臣”形象的再讨论。
五、历史地位与启示
1. 才女政治的巅峰与局限
上官婉儿凭借个人才智,在男性主导的皇权体系中开辟出独特的女性权力空间,但其权力始终依附于君主与后妃,最终难以摆脱宫廷斗争的绞杀。
2. 文化传承的桥梁作用
她承袭初唐文学革新(上官体),下启“文章四友”与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定型,是唐诗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3. 权力游戏的镜鉴
上官婉儿一生游走于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武三思之间,其命运折射出唐代中期皇权脆弱、后宫与外戚干政交织的乱局,亦揭示知识分子在权力夹缝中的生存困境。
结语:上官婉儿是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的才华与权谋、崛起与陨落,既是个体命运的史诗,也是时代政治的注脚。
其形象从“祸国妖女”到“悲剧才女”的演变,反映了历史书写的权力性与现代视角的重新解构。
作为中国古代少有的接近权力顶峰的才女,她的故事至今仍在文学、影视与学术研究中引发无尽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