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走动不如卧床吗?医生提醒:术后两个“避免”需谨记

丹蓉说健康 2025-04-23 02:58:22

在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后,李伯伯——一位刚刚经历胃癌根治术的退休中学教师——和家人一起品尝了丰盛的晚餐。尽管术前他一直坚持饭后一小时散步,但手术后仅仅二十分钟,他便按捺不住慌张起身,下楼打算轻轻走动。谁料,一阵隐隐的腹部绞痛让他只能跌坐在长椅上。这突如其来的不适,让李伯伯惊觉:术后恢复的“饭后散步”与“卧床休息”之间,并非孰优孰劣那么简单,错误的选择或许会延缓康复、埋下并发症隐患。

我们常听说“术后早下床、利于康复”,但对于胃切除后的患者而言,任何恢复活动都应建立在科学评估和个体差异基础上。一次简单的散步,也可能因用力过猛或体位不当,加重伤口牵拉、腹腔出血风险;而过度卧床,则或导致肠道蠕动迟缓、肺部感染风险增加。只有明晰两大“避免”,才能在家人和医护的共同帮助下,实现更平稳的术后恢复。

术后立即下床走动的弊端:为何“慢行缓步”胜过“急速行走”?

腹壁张力过大,引发伤口裂开或渗血

胃部周围的筋膜需要时间重新黏连,若术后不顾医嘱,立即下床快步行走或上下楼梯,腹壁受力不均,极易造成伤口裂开,甚至术后渗血、内出血风险增加。

血流再分配不利于消化吻合口愈合

饭后血液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统,若术后刚进食或补充营养后就大幅度活动,会导致血流重新分配,减少胃肠吻合口的局部养分供给,可能延缓愈合,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体位与震荡增加术后并发症

连续不断、速度过快的散步,难以保证步态平稳,反复震荡容易刺激腹腔,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术后散步应遵循“小范围、慢速度、少用力”的原则:先在病房或家中从床边坐起,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不适后,再在家人陪同下,步行5–10分钟,小心活动;若中途出现不适,立即停止,卧床休息并联系医护。

术后过度卧床的危害:为何“立刻平躺”不利康复?

手术后卧床休息固然能减轻伤口牵引,但若长时间平躺不动,也会对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肠道蠕动减弱,易致术后肠梗阻

胃切除后,肠道功能需要逐步恢复。长时间平卧会使肠道蠕动停滞,导致术后肠梗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反而延长术后禁食和住院时间。

肺功能下降,增加肺部并发症风险

长期平躺会减少肺部扩张,分泌物易滞留于支气管,提升肺炎、肺不张的风险。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基础肺功能下降更明显,需要定时变换体位和深呼吸训练。

肌肉力量流失,延缓整体体能恢复

卧床休息会导致肌肉逐渐萎缩,出现围手术期肌肉减少综合征,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一旦出院回家,才发现体能不足,甚至需要家人更多照护。

因此,术后卧床也要遵循“抬高上半身、定时翻身、深呼吸”的原则:术后一两天内,可在床上保持半坐位(枕头或靠背抬高30°—45°),每2小时翻身一次,同时配合吹气球、深呼吸等呼吸训练,促进肺部扩张和肠道蠕动。

术后两个“避免”需谨记

为了帮助手术患者科学康复,医生特别提醒两大“避免”原则:

避免一:术后立即大范围下床走动

术后24小时内,未经医护评估,不要擅自下床散步或上下楼梯;若需活动,应先在床边坐起,再在家属或护士陪同下,进行短时间、轻强度的床旁活动。

避免二:术后过度卧床不动

术后48小时内,切忌整天平躺不动;要选择半坐位休息,配合翻身、深呼吸及床上小幅度肢体活动,预防血栓、肺部并发症及肠梗阻。

理想的术后恢复习惯

循序渐进的小范围活动

术后第1天,可在床上做抬腿、踝泵等小运动;第2天在病房走廊缓步行走5–10分钟;第3天视恢复情况,逐步延长至15–20分钟。

半坐位与呼吸运动

每次休息时,将床头抬高30°—45°,保持半坐姿势;同时,每小时做一次深呼吸、吹气球各10次,促进肺活量恢复。

合理补充营养与水分

饭后先饮少量温开水,再逐步过渡至流质、半流质饮食,待无不适后再恢复软食,注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家属陪同与医护指导

家人要与患者一起参与康复活动,并定期与主治医生或康复师沟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活动强度和形式。

通过坚持科学、温和、循序渐进的术后恢复方式,术后患者不仅可以加快伤口愈合,还能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早日重获健康与生活自理能力。记住:术后活动和休息,都需要度与度之间的平衡,切忌一刀切的“多”与“少”,而要让身体在适宜的强度下,慢慢重拾活力。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