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英国伦敦召开的欧洲多国领导人峰会成为俄乌冲突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节点。这场由英国首相斯塔默主持的峰会,汇聚了十余个欧洲国家、欧盟机构及加拿大的政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会谈破裂后紧急赶赴伦敦,寻求欧洲盟友的支持。

峰会最终通过“四个步骤”纲领性文件,明确表达了欧洲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
1、军事援助与经济制裁并行:
各国承诺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并维持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英国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16亿英镑出口融资,用于购买5000枚英国制造的防空导弹,以应对俄军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持续打击。
2、主权优先的和平框架:
强调任何和平协议必须以乌克兰主权完整为前提,且乌方必须直接参与谈判。这一立场与俄罗斯坚持的“去军事化”要求形成根本对立。
3、战后安全体系构建:
计划在停火后帮助乌克兰建立自主防御能力,并组建“和平联盟”监督协议执行,防止冲突重演。
4、欧洲战略自主的觉醒:
峰会虽强调需与美国合作,但斯塔默明确表示“欧洲必须承担重任”,透露出欧盟试图摆脱对美国安全依赖的意图。
此次峰会被视为欧洲对美国战略收缩的回应。随着特朗普政府将重心转向国内事务,欧洲多国意识到需通过强化防务合作填补力量真空。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部分停火”方案(针对空海及能源设施),与英国的军事援助计划形成互补,展现欧洲在冲突解决中的主动性。
美乌矛盾激化:从盟友到“弃子”的临界点
与欧洲的高调支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乌克兰的态度急剧转向强硬。2月28日,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白宫的会谈以激烈争吵告终,双方在安全保障、矿产资源协议及停火条件上的分歧彻底公开化。
核心矛盾一:安全保障的博弈
泽连斯基坚持将美国的安全承诺作为谈判前提,要求美方在协议中明确“军事保护”条款。特朗普则认为“安全保障是欧洲的责任”,拒绝提供直接承诺,并指责乌方“过度依赖外部保护”。
核心矛盾二:矿产资源协议的破裂
美国要求乌克兰将未来自然资源收入的50%存入由美方主导的基金,用于战后重建。泽连斯基拒绝这一“城下之盟”,称“不会承认哪怕10美分的债务”。会谈破裂后,美方暂停了2500万美元的能源援助,并威胁削减军援。
政治施压升级
白宫会谈后,美国高层连续释放“换马”信号。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直言“需要能与美俄对话的乌克兰领导人”,众议院议长约翰逊更公开要求泽连斯基下台。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警告:“要么改变,要么下台。”泽连斯基则强硬回应:“辞职与否取决于乌克兰人民,而非外国压力。”
泽连斯基的困局:战略赌博与现实困境
欧洲的支持虽暂时缓解了泽连斯基的外交压力,但乌克兰的战略处境并未根本改善。
军事依赖的脆弱性
尽管欧洲与美国的军援规模相近(累计均超千亿美元),但乌克兰战场僵局持续消耗国力。俄军在顿涅茨克的攻势表明,仅凭西方武器难以扭转战局。
经济崩溃与政治危机
冲突导致乌克兰GDP缩水40%,通胀率飙升至28%,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从82%暴跌至32%。国内反对派指责其“牺牲国家利益换取西方欢心”,军方内部亦出现要求和谈的声音。
美欧分歧的牺牲品
欧洲虽力挺乌克兰,但缺乏独立对抗俄罗斯的能力;美国则急于通过“速胜”协议塑造外交政绩。泽连斯基夹在中间,既无法满足美国的妥协要求,又难以依赖欧洲的有限援助。有分析指出,其“以辞职换北约 membership”的表态,实为对西方战略矛盾的无奈妥协。
国际博弈的未来走向呈现三大矛盾:
美俄直接谈判与欧洲边缘化:俄罗斯坚持仅与美国对话,欧洲被排除在核心谈判之外,加剧了大西洋联盟的裂痕。
战略自主与现实依赖:欧洲虽提出防务自主,但短期内仍需美国核保护伞与情报支持。
停火愿景与利益冲突:美国推动“24小时停火”以换取资源控制权,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中立化,欧洲则希望维持乌主权——三方目标难以调和。

伦敦峰会的“团结宣言”与华盛顿的“逼宫”形成冷战后最具戏剧性的跨大西洋裂痕。泽连斯基的命运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缩影:当欧洲试图以“和平联盟”重塑秩序、美国以资源攫取替代安全承诺时,乌克兰的“抗俄英雄”正沦为霸权逻辑下的牺牲品。
这场危机最终将考验国际秩序的韧性——小国能否在大国角力中守护主权,或将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