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访问菲律宾,与菲方签署多项防务协议,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此次访问中,中谷元重点考察了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的华莱士空军基地,该基地部署了日本于2023年12月交付的J/FPS-3MEs有源相控阵远程空中监视雷达系统。作为日本自2014年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后首次出口的尖端武器装备,该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610公里,可覆盖南海中部至黄岩岛周边海域,其战略指向性不言而喻。

除雷达外,日本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已形成“海陆空”立体布局。2022年,日本通过政府开发援助(ODA)框架向菲律宾交付两艘“特蕾莎·马格巴努阿”级巡逻舰,排水量达2200吨,具备长时间海上对峙能力。2024年,双方进一步达成协议,日本将为菲律宾建造5艘改进型多用途快速反应艇,预计2027年交付。这些舰艇被刻意强化抗冲击性能,菲方直言其设计目标是应对“高水压水炮拦截”,针对性指向中国海警执法行动。
战略意图:从“情报共享”到“军事存在”
日菲合作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南海联合监视网络。根据《情报保护协定》谈判内容,两国计划共享雷达数据,并整合日本冲绳基地与菲律宾的监控系统,形成覆盖东海至南海的情报链。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指出,此举将使美日菲三方更高效地追踪中国海空军活动,尤其针对中国航母编队与隐身战机的动向。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日本借菲律宾突破“和平宪法”限制。2023年,日菲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允许双方部队在对方基地部署。尽管菲律宾国会尚未最终批准,但日本已通过雷达部署与舰艇联合巡逻,实质推进军事存在。军事专家杜文龙指出,日本正复制其在韩国的模式——通过美军基地间接实现海外驻军,此次合作或为日本自卫队进入菲律宾美军基地铺路,从而将“域外国家”身份转化为“域内存在”。
地区安全格局的冲击与风险
日本的军事介入加剧了南海军事化风险。菲律宾通过日本雷达可实时监控黄岩岛、仁爱礁等争议区域,其海岸警卫队依托日本舰艇频繁挑衅,2024年“梅尔乔拉·阿基诺”号非法滞留仙宾礁事件即为典型案例。这种“技术赋能”使菲律宾在南海博弈中更具冒险性,可能引发擦枪走火。
对中国而言,日本的行动构成双重威胁:一方面,雷达部署压缩了中国海空行动的隐蔽性空间;另一方面,日菲联合情报网络可能削弱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威慑。不过,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指出,中国已构建多层次反制体系,包括部署在南海岛礁的先进雷达与反隐身技术,以及航母编队的常态化巡航,足以应对区域监视压力。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中国的立场
日本的军事扩张引发国际社会警惕。东盟内部对日本介入南海事务分歧加剧,部分国家担忧此举将破坏地区平衡。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日本作为域外国家应尊重地区国家通过对话解决争议的努力,停止制造对立。同时,中国正通过多边机制(如RCEP)深化与东盟经济合作,以发展合作对冲安全风险。
南海博弈的未来走向
日本加速武装菲律宾,本质是其配合美国“印太战略”、遏制中国崛起的一环。然而,这种零和博弈思维忽视了南海和平稳定的根本利益。中国始终坚持“双轨思路”,即争议当事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域外国家尊重地区国家的自主选择。未来,如何在维护主权的同时管控风险,推动南海重回合作发展轨道,仍是考验各方智慧的关键。
2月27日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回复记者: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需要指出的是,从政策上讲,日本是域外国家,不得介入南海问题。从技术上讲,指望几部日本雷达就想监视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我想这完全是痴人说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