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开梅山”:王安石举荐能臣章惇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3-05 17:53:03

趣说宋朝十八帝 之 宋神宗:心比天高却抱憾而终的改革者

宋神宗

四、大动刀兵

(二)大动刀兵

1.开梅山

(4)开梅山(上)

熙宁二年(1069),得到急于变法图强的宋神宗赏识、信任的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成为朝廷真正的掌权者,开始实施“熙宁变法”。

王安石很喜欢章惇的才能,用他为变法的具体执行部门“三司条例司”官员“编修三司条例官”,升他的官职为“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官”,他的很多变法主张得到宋神宗的采纳,成为新党的得力干将。

及至宋神宗意欲“开梅山”,王安石更给了章惇建功立业的机会。

“时神宗与荆公(神宗元丰二年,王安石受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思用兵以威四夷”,宋神宗并想进而收复五代后晋初建时后晋的建立者、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辽国,久已为辽国占领的燕云之地。梅山地区处于宋朝内地,却时服时叛,形成实质性“独立王国”,宋神宗决计将其彻底收复,如内地州县一样完全控制。

宋神宗“开梅山”,与解决当时的“南北江”地区问题同时进行。

“其南江,本唐叙州,五代失守,群蛮擅其地,虚立州名十六。”“国(宋)朝并隶辰州,许令贡奉,则给以驿券。”

北江,沅江自沅陵县治以西,酉水自西北来注之部分水系,其流域世有上、中、下溪州,在今湖南龙山、永顺、古丈一带,另控保静(治今湖南保靖)、永顺(治今湖南永顺)等十七州,其族属以彭氏最大。

熙宁三年(1070),荆湖北路(治江陵,今湖北荆州)主管刑狱事务的官员“提点刑狱”赵鼎向宋神宗上言,称“硖州峒酋刻剥无度,蛮众愿内属。”硖州,治今湖北宜昌,其时舒光秀为之首领,

四年,辰州“布衣”张翘向宋神宗上书,“论南江蛮虽有十六州,惟富(治龙平县,今广西昭平县,“因富川水为名”)、硖、叙(治今湖南怀化)州仅有千户,余各户不满百,土广无兵,加以荐饥,近向永晤与绣(治今广西桂平市南)、鹤(治今湖南怀化市鹤城区)、叙诸州蛮自相雠杀,众苦之,咸思归化。”

希望朝廷“先招抚富、硖二州,俾纳土,则余州自归。”

又进言:“北江下溪州刺史彭师宴孱懦,众不畏服,争斗雠杀不已,皆有内向心。

近师晏尝于辰州自陈,愿以石马镇一带疆土归化。”

请求“乘机招纳,建城寨,定税赋。”

宋神宗下诏,将张翘的上书、赵鼎所陈批转给辰州知州刘策“询度”,征求刘策的意见。

刘策接到诏书,回奏“请如翘言,领兵压境,密行招谕,直下溪州修筑一城,置五堡寨,仍遣其子图上方略。”

宋神宗接到刘策的奏章说:“策言两江事,所规画甚善。非贪其土地,但欲弭患耳!”

王安石也认为,“苟如所闻,则非但弭患,使两江生民得此内地,不相残杀,诚至仁之政。”且建议:“须朝廷精择数人,与同此事。”

但其后不久,刘策因病去世。

熙宁五年闰七月初三,朝廷派章惇出使荆湖北路,察访“农田水利常平等事”,实际使命却是“始议经制南、北江”。

章惇

然而,荡平“梅山蛮”,变梅山为内地,远非易事。

八月初六,“察访荆湖路常平等事”章惇向宋神宗上言:“本路蛮事,欲乞一面措置,或招到南、北江首领,犒设钱粮令转运司应副,官员有不职者,许选择对移,溪洞有汉界亡命之人,亦许招諭放罪,责其自效,有功者量事酬奖。”

宋神宗批准,“从之”。

当日,录用辰州知州石鑑之子石大受为“郊社斋郎”。此前,石鑑因两任钦州知州,又受命转任辰州,请求以“亲属差遣”之恩荫,给与原任武职的儿子石大受转为文职,且升一级官阶。

宋神宗因石鑑曾有“边功”,在边疆任职、作战有功,特别答应了他。

石鑑又上言:“辰州溪洞地接邵州(治今湖南邵阳),须守臣表里协应,边事乃可辑。”

宋神宗同意,下诏任命“服习湖外事故”左藏库副使王咸服为邵州知州。

石鑑到任辰州后,向宋神宗汇报:“昨被旨同章惇措置两江蛮事,尝遣侍禁李资等多方以朝廷威德镌谕诸蛮。

今资等言,南江蛮人虽各有归化之意,而溪洞多有向时亡命之人,阻隔蛮情,虽以晓谕许与放罪,尚虑怀疑扇惑,别致中变。”

而章惇、石鑑派李资等人到梅山蛮所居的“溪洞”宣谕朝廷旨意,却不幸为李资等言中,引起“中变”,遭到完全失败。

章惇、石鑑派往“溪洞”的李资等人,成分颇为复杂。李资,“辰州流人,与张翘同献策”,得朝廷任为皇帝侍卫“侍禁”官职,与李资同去的,有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僧人愿成,“愿成客京师,能为符箓禁咒,时王雱幼子夜啼,用成咒而止。雱虽德之,然性靳啬,会章惇察访荆湖南、北二路,朝廷有意经□溪洞,或云蛮人行南法,畏符箓,雱即荐成于章。”另有一人张裕。

李资、愿成、张裕本来担负重任,“将轻兵入蛮境招谕”,但李资“褊宕无谋,亵谩夷獠”,“裕等至洞,而秽乱蛮妇,蛮酋田元猛等不胜其愤,尽缚来使,刳斮于柱”,将李资、张裕绑在柱子上杀死后剖腹。“次至成,搏颊求哀,元猛素事佛,乃不杀,裸而遣之”。而“愿成不以为耻,乃更乘大马拥斧以自从,称‘察访大师’,犹以入洞之劳,得紫衣师号”。

以章惇的性格,岂能受此“奇耻大辱”,“以潭之梅山、邵之飞山为苏方、杨光僭所据,遂乘兵势进克梅山”,“又令李浩将兵取光僭,师至飞山,扼险不能度而还”,同时协调荆湖南路转运使潘夙,派邵州通判贾师熊“以兵丁破蛮寨”,“及郭逵知邵州,以三千人攻杨昌透,为贼兵追袭至牛脊岭,日暮几陷没,赖夙遣裨将刘杲引兵救之乃免。又遣周士隆、丁佐尧以觽深入据要害,贼窘,遂出降。”

章惇组织三路军兵进攻梅山,对梅山蛮造成了极大打击。负责后勤供应的职方员外郎、“权发遣江淮等路发运副使”张颉“首议开梅山”,章惇前往经制梅山,张颉正在鼎州之桃源县为老人守孝,数次给京师写信,“言南江杀戮过当,非辜者十八九,以至浮尸蔽江,下流之人不敢食鱼者数月。”

“招谕”梅山不成,进剿梅山蛮造成惨重局势,引起了宋神宗对章惇能力的怀疑。

九月二十二,宋神宗下诏:“前不久差章惇经制梅山蛮事,现在命令,潭州知州潘夙、荆湖南路(治今湖南长沙)转运副使蔡烨与章惇协力处议,毋致失误。”同时,荆湖南路转运判官乔执中也受命参与。

起初,荆湖南路转运副使烨曾向宋神宗奏称“梅山事不可仓卒急成”。宋神宗接到奏章后批示,“章惇可先往辰州,候所经制有叙,乃往潭州”。

此次下诏命蔡烨“与章惇协力处议,毋致失误”后,“又批梅山事可专委蔡烨经制,必能了当”。

但宋神宗以梅山事专委蔡烨经制的做法,遭到王安石的反对。

王安石说:“陛下经制边事,既已授成算,令人勾当,继而为人游说,即别有指挥,人见事有衅隙,即生沮害。”

宋神宗说:“前此为无人,故令章惇了当。今蔡烨自可了当,不须专委章惇,或疏于蔡烨也。”

参知政事冯京说:“烨诚子细。”

王安石说:“吴王(汉高祖刘邦之侄,汉景帝时叛乱被杀)岁时存问茂才,赏赐闾巷,及用兵,惟一周邱(今江苏睢宁人,有用兵之略)乃不得将兵,以其不足赖故也。然吴王所使将皆不如周邱。

人才各有能有不能,未易遽论其疏。”

冯京说:“安石必已授惇经制次第。”

王安石说:“陛下易于出命,故陛下微情人臣无所不见,人臣见陛下微情,知可游说摇动,故因事有衅隙,辄为欺侮。如郭逵言‘木征必来作过,臣智虑浅短,无能裁处’,张利一言‘因罢乡巡弓手,百姓惊恐入城’之类是也。

人臣左右顾望,难于言事,故人臣微情陛下有所不知,不知人臣微情,故指挥事于事情有不尽。”

宋神宗说:“蔡烨本路监司,委之了当似便。”

王安石说:“蔡烨初到,便言章惇必仓卒败事。臣谕章惇令委事于蔡烨。

大抵人臣计事,多先为身,少肯为国计利害。今梅山事须乘机了当,若迁延,即生奸猾要利之计,兼梅山事未了,便要了辰州事不得,梅山不难了,既了梅山,然后到辰州,即先声足以振动两江,两江亦易了也。”

宋神宗说:“蔡烨盖欲自专其事,若章惇肯与共功,必无他。”

王安石

参考资料:《宋史·章惇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四十七》,魏泰《东轩笔录·卷五》

0 阅读:35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