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我听说你在军衔申报表上填写了中将?是怎么回事?以你的资历,评个上将完全不是问题啊?”1955年首次授衔前夕,陈奇涵将军的老首长、老战友陈赓找到他,当面向他问出了这个问题。
“老首长,您是知道我的,我从来都不计较个人得失,现在的新中国是无数同志和老百姓共同努力换来的,我区区一个陈奇涵,还计较什么?”面对老首长的提问,陈奇涵大笑了几声,随后用平淡的语气回答道。不过,陈奇涵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自己申报的是中将,但毛主席在得知后特地嘱咐有关同志:“陈奇涵是位老同志,贡献也很大,理应授予上将。”就这样,在不久后的9月27日授衔仪式上,58岁的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
农民运动的“代表旗帜”陈奇涵早年曾在赣军中待过几年,22岁时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并转入了广州护国第二军讲武堂。毕业后随即进入赣军,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等职务,也算得上是一名小有成就的青年。然而,在军阀部队中待得久了,陈奇涵越发地对军阀内部的腐朽感到厌恶,如此作风低俗的军队又怎么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恰巧此时国内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各地军阀为了利益开始混战,陈奇涵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一副明志楹联:“戡乱定中原,万国衣冠朝我族;揭竿除暴政,千秋事业著丹青。”
看到军阀的胡作非为后,陈奇涵就此彻底对军阀失去信心,在这年转而投奔了广东革命政府,投身于革命事业中来。加入革命政府后,陈奇涵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参与了北伐战争,不久后进入黄埔军校深造,也正是踏出的这一步,他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在黄埔就读期间,陈奇涵积极表现,被选为学员队队长以及政治队长,也借此结识了一大批我党人士,其中就包括他的入党介绍人陈赓。不仅是陈赓,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也对陈奇涵青睐有加,很是看好这个年轻人,曾和他深入交谈过几次。1925年,28岁的陈奇涵在陈赓的引荐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斗士。翌年六月,党组织为在赣南一带发动群众并建立中共组织,决定挑选一位同志前往赣南地区进行工作。
陈奇涵得知后主动请缨,他本就是江西人,前往赣南工作对他来说得心应手,组织也顺势同意了他的请缨。这年仲夏,陈奇涵带领几名同志来到赣南地区开始工作,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工作中来,陈奇涵决定创办期刊读物,将党的思想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便是《贯彻日报》。报刊创立后,陈奇涵亲自审阅并外出派发,积极在一线宣传革命思想,使得赣南一带的群众对于我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日后赣南起义的发展和赣南苏区的建立奠定了群众基础。在陈奇涵的工作下,赣南一带许多青年志士纷纷加入我党,投身于革命事业,为我党招揽并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在赣南深入工作半年后,陈奇涵被组织调往南昌,担任第三军官教导团参谋长,这个团的创办人正是朱德。
所以,陈奇涵是我党中较早和朱德同志搭伙共事的同志之一,无论是从参加革命的时间还是贡献上来讲,陈奇涵都是元老资历级别的。这之后,陈奇涵的主要工作地方依旧是在赣南一带,负责赣南地区的革命活动和领导工作。1928年年初,赣南起义爆发,2000余名农民为了反抗土豪劣绅的压榨,决定举行起义,陈奇涵就是领导此次起义的人之一。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迅速赶到支援,钱大钧奉老蒋的命令,率领国民党第二十师抵达赣南“清共”。为了彻底消灭赣南地区的革命党人,国民党军队打出旗号:兴国县共党之首陈奇涵,毋庸审讯,就地枪决!不仅如此,国民党军队还发布了悬赏令,以5000元的高额赏金悬赏陈奇涵的性命。
钱大钧率军队抵达兴国后,迅速来到陈奇涵的住处,二话不说便放了一把火,将陈奇涵的房屋彻底焚毁。好在陈奇涵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事先已经转移,因此并无生命危险,但是面对国民党军队铺天盖地的通缉和搜查,陈奇涵仍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应对国民党的镇压和暴行,陈奇涵指挥兴国农民武装进行游击斗争,用“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方法,将钱大钧和他的部下耍得团团转,最后气得国民党军队在一个人都没有抓到的情况下,对着天连开数枪发泄。一段时间后,国民党军队毫无所获,只得悻悻离去,而陈奇涵则继续带领着农民进行起义斗争。4月中旬,陈奇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带领农民成功击毙当地一名为非作歹的恶霸地主。之后几个月中,陈奇涵指挥兴国农民武装联合红二团攻打兴国县城并一举成功,但由于敌军之后迅速反击,农民武装被迫撤离。
经过此次失利后,陈奇涵意识到仅凭农民武装很难取得革命的胜利,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壮大队伍,增强革命力量,才能更好地进行革命斗争。故此,陈奇涵开始改造、壮大农民武装,并和红二团相互配合,在赣南一带进行游击战。队伍壮大后,陈奇涵决定再次攻打兴国县城,这一次武装部队迅速占据县城,随后彻底摧毁反动政权,使得兴国县城成为了他的“大本营”。不久后毛主席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一带,在听取了陈奇涵的工作汇报后,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做得好哇!今天兴国红了,明天整个江西就会红!后天整个中国都会红遍!”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次会面后不久,陈奇涵曾和毛主席有过一次“饭局”,这次饭局也留下一桩美谈——“四星望月”。
当时陈奇涵得知毛主席到来后,特地准备了兴国县著名的传统菜肴——粉蒸鱼,来为主席接风洗尘。这道粉蒸鱼十分有讲究,首先用来盛饭的餐具是一个一尺见方的竹笼,做的时候要在笼底垫上青菜叶,再放上鱼片,最后浇上一层酱汁入锅清蒸。据说毛主席看到这道菜后十分惊奇,因为桌子上赫然摆放着一个竹笼,等到主席揭开盖子后才恍然大悟,这才看到其中的奥秘。毛主席边吃边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陈奇涵想了一会,才有些无奈地说:“这道菜也没有什么正规名字,兴国的老百姓们都叫他粉蒸鱼。”主席听罢,不由地打趣说道:“是要有个菜名啊,孔夫子不是说过名正言顺嘛!”毛主席打量着桌上的竹笼,又看了看摆放在周围的四个碟子,顿时有了灵感:“你们看着竹笼,像不像一轮满月,这旁边的四个碟子就像星星,不如就叫‘四星望月’怎么样?”“四星望月,当真是好名字!”陈奇涵和在场众人纷纷随声迎合道,放下筷子鼓起掌来。此后,四星望月便成为了这道菜的正式名称,还被记载进了《中国名菜谱》,甚至登上了国宴的礼桌之上。时间来到1930年,这年陈奇涵迎来了一次重要调动,他被中央任命为红四军参谋长,从地方工作正式转入了红军中,开始了新的履历。
扎根战场,屡立战功进入红军工作后,陈奇涵也迎来了自己从军的巅峰期,此时他的年龄刚过而立,恰好也是当打之年。在这段时间里,陈奇涵跟随红军部队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战斗,包括多次反“围剿”和长征等,而在这些战斗中,陈奇涵也立下了赫赫战功。1931年夏,此时的陈奇涵已经改任红三军参谋长,参加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作战,期间他运筹帷幄,总是能提出关键性的战术和方法,为红军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宜黄战斗中,陈奇涵不幸负伤,甚至威胁到了生命,同志们火速将他送到医院救治,并嘱咐他好好休养。然而就在短短几天后,陈奇涵伤势有了好转,也不影响活动,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前线,继续投入反“围剿”作战中。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舍生忘死的优秀同志,却被冠以所谓的“贪污”而被撤职,仅仅当了个小小的科员职务。长征期间,陈奇涵担任红一军团教育科长以及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教导队队长等职务,直到抵达陕北后,陈奇涵才被重新委以重任,出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等职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奇涵本希望能够前往一线战场作战,但中央决定让他担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同时保障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即便不在抗日最前线,陈奇涵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来,他担任司令员期间,采用“半渡而击”的战术,多次粉碎了日寇妄图打破黄河防线的进攻,同时又与绥德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分子何绍南坚决斗争。
不久后,陈奇涵又出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转而为我军派遣特种兵、参谋和俄文方面的人才。延安整风运动期间,陈奇涵当年被左倾派所冠以的“罪名”也被正式取消,随后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抗战胜利后,陈奇涵被任命为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在此期间指挥了著名的古北口保卫战。这场战役中,陈奇涵指挥部队歼灭五千余名国军,继而攻克长春,为解放战争立下了不俗的战功。建国前夕,陈奇涵重回江西故乡,担任江西军区司令,负责组织剿匪作战等。据统计,陈奇涵在担任江西军区司令期间,累计歼灭匪徒和国军总计达四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继续在江西发光发热,先后担任江西省政协主席等职务,将江西省建设成一片崭新的天地。
时间来到1953年,陈奇涵再度履新,调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审判庭庭长以及军事法院院长,这个职务也和后来的授衔有着瓜葛。1955年,中央决定为将领进行授衔,并要求各个将领申报自己的意见,其中陈奇涵申报的是中将。在报告中,陈奇涵这样写道:“中国革命今天已经胜利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其实按照陈奇涵的资历和贡献,评选个上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他为什么要自报中将?具体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根据陈奇涵的经历来看,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很有可能是他认为自己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做出足够的贡献,甚至当年还曾受过“处分”。再者,陈奇涵从来不是一个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从他当年写的那副明志楹联就可窥见一二。
而除了这副楹联,陈奇涵还写过这样一首言志诗:富贵非吾愿,名利我不求;全国齐解放,攘攘又熙熙。这就可以看出,陈奇涵完全是一个心怀家国、不追求个人名利的老同志,因此在申报军衔时选择中将也不难理解了。但是按照当时我国的建制,军事法院的院长必须是上将军衔。这就意味着身为军事法院院长的陈奇涵必须是上将,而中将是副院长,再结合他的革命经历来看,最终评定为上将完全是绰绰有余。据说当陈奇涵得知自己被评定为上将时,还担心组织是否对自己过誉了,但在得知毛主席特地过问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后,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隆重举行。
陈奇涵和众多的老同志一起,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手中接过象征着荣誉的勋章,这枚勋章不仅仅代表着军衔,更代表着国家和人民对他们的肯定和嘉奖,是无上的荣耀。之后的几年里,陈奇涵兢兢业业地在岗位上工作着,直到几年后因为已年近花甲且健康每况愈下,陈奇涵曾多次打报告请求辞职归乡。比如1957年陈奇涵60岁时,就曾向组织提出辞呈,并推荐了钟汉华中将接替自己的工作。虽然组织也熟悉陈奇涵的情况,但考虑到此时建国不久,各行各业都急需复兴,因此陈奇涵的退休时间被相应推迟了一些。时间来到1958年,这年63岁的陈奇涵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在即,毛主席发现代表中没有陈奇涵的名字,便亲自加了上去,还特地给72岁的他做工作,让他出任中央委员,毛主席还说:“中央委员里不能没有你的名字。”又过了几年后,陈奇涵才彻底退休,在家中颐养天年,可是他并没有休息多久,不久就因为身患重病而不得不入院治疗。1981年6月19日,这位领导了赣南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84岁。如今,距离陈奇涵将军逝去已经43年之久,或许他的名字在我军的众多将帅中不是那么出名,但他的贡献和付出却同样耀眼,永远地刻在中华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