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业界专家研讨供暖技术革新”这个问题提的让我感觉很无语且非常的无可奈何。尤其是在集中供热供(用)暖这块,单方的“供暖技术革新”无异于“一个巴掌拍不响”,现实情况更是如此。
现有的最最基本的供热供暖(水暖)最最高效能的并联同程同径(汽车)连接方式还未全面推广使用呢,现行的所有水暖用暖设施不是停留在最最原始、最低效能的串供“牛车”连接方式上,就是停留在超高热损耗的地暖“拖拉机”连接方式上。在如此原始且低效和超高热损耗的终端设施不可能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去研讨什么“供暖技术革新”现实吗?再说了,这两种供(用)暖连接方式都非常难以实现用暖终端室温的自动控制和调节。尤其是串供连接方式的更难,一开全开、一压全压,根本无法实现串供连接暖气片的单组管控。
再说了,网络化高度发达智能化的当今,什么样的供热供(用)暖新技术没有?尤其是分户独立自供(用)暖的这一块的“供暖技术革新”,早已经走到了集中供热供(用)暖的前边去了,其技术也是非常成熟了吧?缺的只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而已。缺的只是供热方和供(用)暖方的双向透明双向智能控制技术的实际实施而已。
现在有智能热计量装置,也有智能温度控制装置和智能室温检测设施,是完全可以在最高效能的并联同程同径(汽车)连接方式上实现远程的智能的且在有较大供热冗余量的一定范围内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室内供(用)暖的温度。如果供热供暖的收费模式跟上,还可完全可以实现现在的智能自来水、智能电表、智能煤气的远程智能控制。
实现了这种“双向透明双向智能的控制技术+高效能的并联同程同径(汽车)连接方式”热了可以关压或是关闭单组暖气片,或是整体调控;冷了,可以无限并联接入暖气片。实现了这种智能控制技术还可实时监控供热企业的供热运行情况,其历史数据也可作为供、用暖纠纷的呈堂证供。
“供暖技术革新”的技术方面多已不需再研讨,需要研讨的是如何改变和提升供(用)暖的使用效能上,需要在如何改变和推广供(用)暖设施的高效能上做好宣传工作,需要提前进行供热供(用)暖的收费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需要研讨的是“供暖技术革新”的巨额经费来源问题,需要研讨的是“供暖技术革新”都要有利于供(用)暖方和供热方的双方合理需求才行。

业界专家先研讨上边的示意图吧!研讨好了如何快速推广后,解决用暖室温的舒适性和自我调控问题,供暖技术革新自然就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