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光伏市场再迎利好!
日前,泰国政府宣布了一项重大政策调整,旨在促进屋顶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根据新政策,政府将取消屋顶光伏发电工厂经营许可证的申请要求,简化办厂流程。大大激活了未来光伏的发展市场。
据了解,此次泰国新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取消屋顶光伏发电工厂经营许可证的申请要求。这意味着,未来任何企业或个人只要符合基本的安全和技术标准,就可以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而无需经过繁琐的审批流程。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大大缩短项目的审批时间,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的活力。
据了解,早在2024年年初时,泰国就开始放松工厂屋顶光伏的限制来满足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工厂法》的原始规定,任何企业若安装1000千瓦容量的屋顶太阳能发电设施,都需要向工业工程局申请批准。不过最新的这项指令草案也没了容量限制。
相关人士指出,这项新指令允许中小企业利用太阳能,将为工厂使用清洁能源提供便利,从而使工业领域更具可持续性且更加环保,也将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在泰国建厂。
凭借着良好的光照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劳动力资源等等,东南亚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光伏出海的考虑首选,光伏企业赴东南亚办厂的也比比皆是,除了通过东南亚区域转战欧美之外,近些年来东南亚本土光伏市场也在日益兴盛。
以泰国为例,泰国地处中南半岛中部,东南临太平洋泰国湾,西南临印度洋安达曼海,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其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自然资源。
据统计,泰国全年辐射量约为1800kW·h/m²,其中过半地区全天辐射量可达5.00–5.28kW·h/m²,这为光伏及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
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3年,泰国太阳能装机容量从79兆瓦增长到3186.19兆瓦,增长了近40倍,显示出泰国太阳能产业的快速扩张。
此外,泰国政府明确表示在2030年之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0%,降低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根据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泰国在2013年至2023年十年间,综合可再生能源(风、太阳能、生物质等,不包含水电)电力投入消费量年均增长率7.8%;其中,太阳能发电量年均增长14.4%;
此外,前不久泰国就传出了电价上涨的消息,但迫于消费支出疲软和制造业不振,泰国能源监管委员会(ERC)最终承诺将每度 4.18 泰铢(约合 0.12 美元)的电价冻结至2024年12月底。
去年11月份,泰国能源监管委员会(ERC)召开会议,正式讨论就明年1~4月电力价格大幅上涨的事宜,以弥补泰国国有电力公司(EGAT)在能源危机期间代替民众承担的高额燃料成本出现的巨额亏损(据泰国相关规定,每4个月审议一次电价)。
“电费暴涨”问题已成为全体泰国民众的紧迫和重大问题。在11月26日,国家能源政策委员会(NEPC)在总理主持下决定,要求所有涉及清洁能源的项目全面推进。随后在12月17日,能源监管委员会(ERC)公布了72家私营企业的中标名单,这些企业将在2022至2030年间以固定电价(Feed-in Tariff,FiT)模式提供总计2,145兆瓦的无燃料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并要求在12月30日前签署电力购买协议。
超百亿光伏投资涌入东南亚
今年来,国内光伏企业海外扩产的步伐也并未停止,此前像天合光能、正泰等大厂已经早早在泰国投资建厂,随着国内市场利润的稀薄和人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市场转战。
前不久,秀强股份发布关于在泰国投资建设生产线项目的公告。
据公告可知,基于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和实施海外布局战略,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不超过人民币7,500万元(或等值外币)在泰国投资建设生产线,实际投资金额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金额为准,投资资金将用于设立子公司、租赁厂房、购买固定资产等相关事项。
秀强股份表示,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多变,国际贸易格局日益复杂,公司海外客户普遍关注并加强地缘区域风险分散战略的实施,采取措施降低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产能风险。
除了泰国以外,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光伏投入也在不断加码。
前段时间,红狮控股集团宣布,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投资50亿美元,建设一个综合性光伏产业园区,涵盖多晶硅、电池和光伏组件的生产,并建设一座2GW发电厂。该项目将分阶段实施,总投资额约为365亿元人民币。
此次红狮集团这一投资计划是在印尼投资部长兼投资协调委员会主任Rosan Perkasa Roeslani访华期间与多家中国企业达成的合作协议之一,据悉,中国企业在印尼承诺的新投资总额高达74.6亿美元。而红狮集团此次大手笔投入极为亮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企业海外扩产不久后,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纷纷发布减产公告,积极响应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今年,光伏企业出海的热度大概率会依旧高涨,但是,目前国际形势的多变以及光伏出海众多未知风险,也同样让企业感到警惕,尤其是在没有国内这般完整供应链服务和系统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下,多元化的海外扩产仍旧需要极度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