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杨振宁远渡重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费米。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深刻影响了杨振宁的学术生涯。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如鱼得水,他不仅在学术上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一批日后在物理学界熠熠生辉的同侪,如朱利安·施温格、弗里曼·戴森等。
杨振宁的学术探索得益于那些充满活力的交流,从中他不断获得新灵感。
1949年,杨振宁踏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个地方可是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大本营。
他着手研究了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整化过程。
然而,杨振宁并不满足于在单一领域的深耕,他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边界。
李政道与他的合作伙伴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理论震撼了整个物理学界,打破了旧有的理论框架,也让他们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一年,杨振宁才35岁,已经攀登到了科学的高峰。事实上,杨振宁的学术贡献远不止于此。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更是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
信息来源: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杨振宁影响了什么——新黄河
他在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方面也有不少成就,对物理学的进步贡献很大。
在美国,这些学府里的学术大腕们常常是这些顶尖大学的常客。
杨振宁在美国的学术地位,无需赘言。这位大佬可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那在美国科学界那是数一数二的,仅次于那个诺贝尔奖。
他不仅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院士,还属于好几个知名学术团体。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时,他和奥本海默——那个被称作“原子弹之父”的人——的交往,成为了美谈。
奥本海默对杨振宁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并创立并领导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心。
“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这个头衔本身就足以说明杨振宁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
他拿了不少重量级的奖项,比如拉姆福德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充分说明他在美国学术界挺有份量的。
他不仅是位顶级的科学家,还是个备受敬重的学术带头人。
冲破藩篱的归国路
1971年,中美关系的坚冰开始融化。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为杨振宁的归国之路开启了一扇窗。父亲杨武之的病重,更加坚定了他的回国决心。
只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回国,并非易事。
这事儿不只是个人的想法,还关系到政治和外交等多方面的问题。杨振宁把他的想法跟校长一说,校方也同意了。
经过大家的帮忙,他正式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回国的探亲请求。
美国政府只准许他回来探亲,但并没有帮他在签证上出力。
中国政府了解到杨振宁想回来,也表示会全力支持。在杨振宁得到中方的帮忙后,他从法国大使馆成功搞到了签证。
197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杨振宁历经波折,终于回到了祖国,距离上次离开已经过去了26个年头。
这一步,意义非凡,不仅是他个人的回归,更是中美关系破冰的一个缩影。
回国后的杨振宁,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中。
这位80岁老者创立并掌舵了清华的高等研究院,给物理系的发展提供了清晰路线,让清华物理系焕然一新。
他不仅是位顶尖的科学家,还是个出色的教育者和科学界的大佬。
杨振宁对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在科研一线继续耕耘,发表了多篇以清华大学为作者单位的SCI论文,涵盖纯物理研究、物理学史以及物理学概念诠释等多个领域,还出版了多部著作和中文学术论文。
他积极参与中国的科技政策制定和科研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中国科技的腾飞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培养后继人才方面,杨振宁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以“指路松”自谦,致力于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的杰出人才。
他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为中国科学研究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在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以及邵逸夫奖基金会的建设和进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助力提升了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的质量。
人生的另一面
信息来源:杨振宁携48岁翁帆度过102岁生日,曾称“她是上帝给我最后的礼物”——九派新闻
1995年,汕头大学举行了一场物理学术活动,当时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和他的夫人。
这次见面给翁帆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杨振宁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科学家,翁帆则还是个普通的大学生。
两个年龄差挺大的,好像注定他们没什么共同点。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2003年,杨振宁的爱人杜致礼不幸因病离世,这对杨振宁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悲痛。
在人生的低谷期,翁帆的出现,如同一缕阳光,温暖了他的心房。
2004年2月,杨振宁邀请翁帆到中山大学见面。
这次聚会,让他们的生活方向来了个大转弯。多年的书信往来,早已让他们对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一次的重逢,更是点燃了两人心中埋藏已久的爱情火花。
不被理解的爱
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与翁帆在汕头登记结婚。这段年龄相差54岁的婚姻,立刻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
网络上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翁帆这么做是为了名声和利益,也有人觉得杨振宁可能是年纪大了,有些糊涂。
面对外界的压力,翁帆在接受杨澜采访时回应道:“一个你特别崇拜的人喜欢你,你会很容易爱上他。”
这句话,或许就是她对这段婚姻最真实的解读。
不管别人怎么说,杨振宁和翁帆还是决定手牵手一起走下去。
他们的行为展示了,年龄不是爱情的障碍,真挚的感情能抵挡住所有闲言碎语。如今,杨振宁已过百岁,翁帆也已年过不惑。
他们携手走过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彼此扶持,相濡以沫。
杨振宁将自己居住的小洋楼的使用权留给了翁帆,并表示支持翁帆在自己百年之后改嫁。
他还提前做好了财产安排,确保翁帆未来的生活无忧。
这些举动,体现了他对翁帆的深情厚意,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关于翁帆40岁时冷冻卵子的传闻,虽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
无论真相如何,这都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笔者认为
杨振宁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
他的科学成就无可置疑,他的个人选择也无可厚非。
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科学的热爱,什么是对祖国的忠诚,什么是对爱情的执着。
我们应该超越年龄和争议,去关注杨振宁作为一位科学家、一位爱国者、一位普通人的真实人生,而不仅仅只是抓住其与众不同的婚姻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