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金榜题名,有人名落孙山。
网络上,有人晒录取通知书,有人分享复读心得。
就在这全民关注高考的时刻,华坪女高和张桂梅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可这一次,等待她们的并非鲜花和掌声,而是来自一位百万大V的尖锐质疑:华坪女高培养了2000多名学生,为什么没有一个考上清华北大?
这番话就像扔进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一圈圈波纹,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这位大V的言论看似客观中立,实则暗藏偏见。
他说华坪女高用的是那种“小镇做题家”的模式,觉得学生们只是在机械地刷题和背书,没有真正理解和创新能力,所以很难考进顶尖大学。
他一本正经地分析说华坪女高的学生基础不怎么样,天赋也不突出,还对张桂梅校长和华坪女高的未来表示担心。
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对“小镇做题家”的轻蔑,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
我本是高山华坪女高在云南丽江的华坪县,是一所全部免费的女子高中。
它的创办者是张桂梅,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支教老师。
她曾经历丧夫之痛,也目睹过无数大山里的女孩因贫困或重男轻女而辍学,早早嫁人生子,困守大山,重复着父辈的命运。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她决心创办一所女子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从1996年到华坪县民族中学支教,到2008年华坪女高正式成立,张桂梅走过了一段异常艰辛的道路。
她四处奔走筹款,忍受着旁人的不解和嘲讽,甚至被当成骗子。
她花了五年时间,才筹到一万元,对于建学校来说,这点钱实在微不足道。
2007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才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华坪女高终于正式成立了。
从第一届100名学生,到如今的2000多名毕业生,华坪女高实现了100%的大学升学率。
这些女孩,虽然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但她们考上了其他大学,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做了医生,还有的成了军人,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
难道非要考上清北才算成功吗?
大V的质疑,暴露了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唯清北论”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将清华北大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大学和专业的价值,也忽视了个人努力和社会贡献的价值。
在他们看来,只有考上清华或北大才算成功,其他的都算失败。
这种狭隘的成功观,不仅对那些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加剧了教育焦虑,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价值观背后,是对“小镇做题家”的歧视和偏见。
“小镇做题家”指的是那些出身普通家庭,通过刻苦学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
他们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题海战术中寻求突破。
他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着往前走,希望通过高考这扇门,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V对“小镇做题家”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他们努力的否定,是对他们价值的贬低。
他认为,“小镇做题家”往往只是靠刷题和背书,缺乏创新思维,就算考上了大学,将来也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这种看法既没有事实支持,也显得有些傲慢和偏见。
它忽视了“小镇做题家”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也忽视了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她们就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她们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没有名师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题海中苦苦挣扎。
她们的目标或许不是清北,但她们渴望通过高考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她们来说,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场改变人生的战斗。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张桂梅深知这一点,她为学生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要求她们早起晚睡,刻苦学习。
她知道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式并不理想,但这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
她就像一位在悬崖峭壁上攀登的登山者,用尽全力将学生们一个个往上托举,希望她们能够爬上山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觉得她太看重升学率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人认为她对学生的管理太严格,缺少人文关怀。
但对于华坪女高的学生来说,张桂梅是她们的恩人,是她们的指路明灯。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她们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教会她们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女性。
华坪女高的成功,并非偶然。
它背后是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也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
它证明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小镇做题家”的价值。
华坪女高或许没有培养出清北的学生,但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女性,她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华坪女高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
答案或许有很多。
可能是因为生源基础薄弱,可能是因为教育资源匮乏,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的个人选择。
但这些都不重要。
华坪女高给这些女孩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让她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