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谋士三大忌:聪明、家事与高尚
谋士,是古代权力游戏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骑战马、不披铠甲,却总在刀口上舔血。谋士们唯一的武器是智慧,唯一的战场是心机。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总是层出不穷。你大概听过《三国演义》里的杨修,但他的死,真的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吗?
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要从杨修的死说起。关于杨修,许多人记得的不过是他识破曹操的“鸡肋暗语”,或者那句“门已成‘活’”的小聪明。可是,正是这些看似机智的举动,最终让他惹上大祸。曹操是个枭雄,极度自负,容不下别人轻易看破他的心思。杨修呢?屡次三番在曹操面前“显摆”自己,轻则是扫了主公的面子,重则是触碰到了曹操那片不可碰的“逆鳞”。
杨修之死,不单单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聪明”的尺度。作为谋士,聪明是必备的,但过分聪明,甚至让主公觉得你看透了他,那就离死不远了。在曹操眼里,杨修的聪明不仅暴露了自己的不足,甚至显得自己像个愚钝的傀儡,这怎么能忍?
掺和主公家事,找死
但杨修的死,其实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他不仅聪明过头,还牵扯进了曹操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曹操一生中最让他头疼的,便是两个儿子的储位之争——曹丕和曹植。杨修不幸站错了队,支持了曹植。
作为谋士,插手主公的家事,尤其是继承问题,绝对是大忌。聪明如杨修,却犯了这第二个错误。他以为自己能左右局势,结果却成了曹丕的眼中钉,最终被曹操找个理由给斩了。相比之下,同为曹魏谋士的贾诩,就聪明得多。他虽然也支持曹丕,但从不直接介入。贾诩只是以历史为例,提起袁绍立幼废长的故事,借题发挥,绝不多说半句。这种“聪明”的低调,才是谋士应有的智慧。
太过高尚,命不久矣
在曹操的阵营中,还有几位谋士的命运,值得我们深思。荀彧、崔琰、毛玠,这几位都是德才兼备的君子,心怀天下,忠诚为国。正因为他们的高尚和正直,最终却都未能善终。尤其是荀彧,他曾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当曹操渐渐走上篡汉之路时,荀彧的高尚与忠贞,反倒成了彼此之间的死结。
荀彧反对曹操加“九锡”,反对他进一步夺权。曹操没有直接责怪他,而是送了一个空食盒。荀彧心知肚明,饮药自尽。这场戏,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作为谋士,太过高尚、坚持原则,尤其是在主公改变方向时,往往会成为被抛弃的那一个。
贾诩的生存之道
相比那些以高尚和忠诚著称的谋士,贾诩的故事就显得格外刺眼。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活到最后”的谋士,甚至官至太尉,死后还被封为肃侯。可要说起贾诩的过往,那可是充满了尔虞我诈。他曾帮助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制造了无数杀戮与混乱,甚至间接导致了汉朝的灭亡。正是这样一个被称为“毒士”的人物,却在乱世中屡屡得宠,最终善终。
贾诩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懂得如何不触碰主公的逆鳞。他从不显得比主公聪明,不插手主公的家事,也不会试图表现得比主公更高尚。他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退后,什么时候该进谏。正因为他深谙人主的心理,贾诩才能在权力的漩涡中游刃有余。
曹操的逆鳞
说到底,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可以宽容不孝、不仁,但绝不会容忍有人挑战他的威严。他可以接纳不同意见,但前提是这些意见不会让他觉得自己被看低。曹操的谋士们,聪明的如荀彧,刚正的如崔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如杨修,都在不同的阶段触碰到了曹操的底线。曹操可以让你为他出谋划策,但你不能比他更聪明;可以让你参与权力斗争,但你不能试图左右他的家事;可以让你为他鞠躬尽瘁,但你不能比他更有道德光环。
这些底线,就是曹操的“逆鳞”。碰了,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历史上的谋士们,走的都是一条刀尖上的道路。要想活得久,不仅要有智谋,更要懂得如何“藏拙”。贾诩是个例子,他从来不试图表现得比主公更聪明,也不插手家事,更不会道德绑架主公。而杨修、荀彧、崔琰,他们的悲剧,正是因为在不同的时刻,触碰到了曹操的逆鳞。
有人说,谋士最大的智慧,不在于你有多聪明,而在于你能不能拿捏好聪明的尺度。